2021年中国专用网络服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研究及竞争战略规划指导预测
1、专用网络服务行业概述:2010 年以来,随着“三网融合”(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融合)的开展,受业务互联网化、网络数据流量的激增、终端对应用多样化的支撑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电信网络架构全面向“云、管、端”信息服务架构转变:IT 信息、应用等资源向“云”(数据中心)集中,通过“信息传输管道”向终端用户提供服务。
所谓“云、管、端”,即云服务、信息传输通道(或管道)和智能终端。在“云、管、端”信息服务架构下,互联网基本的业务模式就是信息的存储和传输,具体而言,互联网活动将存储在数据中心的信息通过传输通道传送到用户的终端设备,再将用户反馈通过传输通道回复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最终将处理结果通过传输通道传送到用户的终端设备。“云服务”是“云、管、端”信息服务架构的核心,主要由 IDC 和 CDN 服务商以及互联网公司提供,在云计算的技术架构支撑下,对用户提供动态、易扩展的虚拟化资源,用于替代用户在本地自建的 IT服务,从而大大提升业务部署速度和处理能力。“信息传输通道”是“云、管、端”信息服务架构的基础,主要由基础电信运营商和增值电信服务提供商来提供,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高带宽、可视化、可运维、低成本的信息传输通道,为用户实现云服务到智能终端的解决方案。“智能终端”,即互联网终端用户,用户使用智能终端通过信息传输通道访问数据中心,是网络服务的最终使用者。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2021-2027年中国专用网络服务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可行性预测咨询报告》
2、国内外虚拟专用网的主要技术和应用演变情况: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初期,企业均位于同一区域,局域网技术即可满足其内部通讯需求,无需进行远程连接搭建广域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全国,甚至在全球建立分支机构,如何解决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分支机构局域网的广域互联,方便不同区域的用户方便、快捷地访问企业内部网络,虚拟专用网(IP-VPN)技术应运而生。
(1)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IPSec VPN 技术和应用: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推出并在 90 年代后期普及的 IPSec VPN 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多地间的 VPN 安全连接。尽管公共互联网接入具有价格优势,但几乎所有企业都只是用于员工在家庭或移动办公、需要远程企业内网 VPN 的访问,或者当主要专线链路出现故障时,将其用于备份连接。很少有企业将互联网作为企业专用网的主要技术。
在国内,覆盖全国各地的公共互联网主要由基础运营商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最主要的是中国电信的 163 网和中国联通的 169 网。中国移动、广电系统也有全国骨干网,中国的大专院校系统还有全国的 CERNET 等多个网络。
(2)21 世纪初期,MPLS VPN 技术与应用:全球 2000 年代初期,建立在 IP 技术之上的多协议标签交换 MPLS 技术开始兴起。MPLS 技术和公共互联网都是基于同样的 IP 技术,MPLS 技术只是在 IP技术之上增加了许多功能的叠加技术。因为 MPLS 网络是专门为企业服务而独立组建的虚拟专用网络,所以又称为企业的专用网或专网。在 MPLS 网络中,被称为标签的简短字段允许 MPLS 路由器快速决定数据包的转发目的地,并可以依据标签显示服务等级 QoS 进行分类处理。这使得MPLS 网中可以为不同种类的应用提供不同优先级的网络传输。运营商可以采用MPLS 将语音、视频和数据业务集中在同一个运营网络链路上。多数企业在过去几年中都将其专用网络迁移到了 MPLS 网络上。
2004 年,中国电信在 163(CN1)互联网基础上,专门针对集团大客户服务采用 MPLS 技术搭建 CN2 网络,在全国 300 多个城市提供虚拟专用网业务。与CN2 相竞争,中国联通在 169 互联网之外,也在全国投资建设了同样的 MPLS技术、规模相当的虚拟专用网络。
(3)21 世纪 10 年代中期,SD-WAN 架构和技术诞生:MPLS 技术作为企业专用网主要技术已经接近 20 年,开始面临着技术发展有所放缓。作为 WAN 的首选技术,仍然存在改进空间,如专线安装开通周期长,维护仍需要一定专业性等。
作为一个全新类别的广域网虚拟化技术,SD-WAN 正在全球范围内见证巨大的增长。SD-WAN 使客户能够简单地进行整个网络的升级和变更,更快速地将新的网络功能服务于商业应用之中,包括使用下一代视频、零售和财务应用的全新体验,为企业创造商业成功的新机会。
3、物理专用网和虚拟专用网的差异与替代性:
(1)物理专用网和虚拟专用网的差异:相对于虚拟专用网,物理专用网是一般使用物理专线搭建,是一种具有封闭性的内网,一般由基础电信运营商提供。具体而言,物理专用网和虚拟专用网的差异如下:
特性 | 虚拟专用网 | 物理专用网 |
网络结构 | 网状网络,组网结构灵活,支持任意类型网络结构,适配任意类型的企业信息管理结构 | 常规的点对点互联结构、星型组网结构 |
安全性 | 安全性高:采用路由隔离、地址隔离和信息隐藏等多种手段,提供抗攻击和标记欺骗的手段 | 基于物理传输网络,安全性高 |
组网灵活性 | 组网灵活性高:网络结构、节点、带宽变更可以根据需要简便的调整 | 组网灵活性差:网络变更需要 大量设备配置和线路管理工作 |
扩展性 | 扩展性强:网络扩展简便,增加网络节点,其他节点无需任何改动 | 扩展性差:增加网络节点需要 网络汇聚中心点与其他分支节点配合调整 |
网络可靠性 | 可靠性高:骨干网络通过主备线、多路由提供可靠冗余,在发生故障时可以自动切换线路 | 可靠性一般:单线网络结构在 发生故障时存在中断风险 |
QoS/CoS | 有,可提供端到端 QoS/CoS 机制,根据分类不同的应用系统保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 无 |
可管理性 | 可管理性高:由服务商提供管理,并根据需求进行定制管理 | 可管理性差:用户需要额外自 行投入管理系统及人力资源 |
设备投资 | 小,对用户设备没有额外性能要求 | 大,中心端设备需要高密度专线接口,对设备性能要求高 |
线路租费和带宽 | 根据需求调配带宽及费用,资源利用最优 | 带宽及租费相对固定 |
与物理专用网相比,虚拟专用网基于网状全互联架构的骨干网为用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在保证接近物理专用网安全性的基础上,具有组网灵活、网络可扩展性高、资源利用率高、网络可管理等技术优势。增值电信运营商不但能够提供稳定安全的网络服务,而且通过智能运维服务,提升客户对服务的可感知性。相较于物理专用网,虚拟专用网在满足客户需求情况下,也更加节省组网成本。
(2)物理专用网和虚拟专用网的替代性:在专用网络市场上,基础电信运营商和专用网络服务商提供的专用网络服务各具特色且各有优势,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行业竞争格局。
物理专用网作为专用网络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特定行业的客户群体,如政府、军队等高度涉密的行业,以及银行、证券等需要遵守监管机构强制性规范的行业,必须选用传统物理专用网。但大部分企业客户更需要组网灵活、高效可靠、可管理、具有性价比的内网系统,因此,大部分企业客户更倾向于使用虚拟专用网。
虚拟专用网的客户如转选物理专用网,需要解决以下困难:首先,转选物理
专用网的直接成本较高。转选物理专用网后,企业客户的企业内网线路均为其专用的数字链路,采购成本呈线性攀升;其次,物理专用网的管理及运维成本较高。物理专用网因其网络架构相对僵化的问题,导致企业客户在组网架构、网络可扩展性、带宽资源利用率、网络可管理性等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管理及运维成本。
综上,物理专用网及虚拟专用网具有各自的优势,适用于不同的目标客户;客户选用虚拟专用网服务后,其具有的灵活度高、扩展性强、技术方案个性化等特点以及相对成本优势,使得虚拟专用网的客户转选物理专用网的风险较小。
4、专用网络服务产品类别:专用网络服务是目前企事业单位网络接入服务的最主要形式。针对企业内部网络的服务需求,专用网络服务行业的细分领域包括虚拟专用网服务、企业级互联网接入服务和其他配套服务(如:数据中心托管、云计算服务)。
(1)虚拟专用网服务种类:虚拟专用网服务是企业内部网络的广域网互联,利用专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骨干网,企业不同分支机构的内部网络可以进行连结,形成统一的企业内部网络。按照使用网络协议的区别,虚拟专用网服务可分为 MPLS-VPN 方案、IPSec-VPN方案和 SD-WAN 方案等。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软件定义广域网(SDN)技术的兴起,SD-WAN 方案成为当前虚拟专用网行业的热门技术。SD-WAN 提供了更加简便和快捷的端到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用户可以通过本地专线、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方式快速、简化、灵活地搭建虚拟专用网。
企业逐渐显现的规模化趋势和不断增长的分支机构数量对虚拟专用网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混合云、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技术的发展,使虚拟专用络在企业内部的应用领域和层级进一步拓展。
(2)企业级互联网接入产品类别:企业级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接入方式有很多,目前通常的接入方式包括:
①通过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接入互联网: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即采用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利用分频技术,把普通电话线路分成了电话、上行和下行三个相对独立的信道。另外考虑到用户访问互联网时,主要是获取信息服务,而上传信息相对较少,ADSL 技术在交互式通信中,它的下行线路可提供比上行线路更高的带宽,上、下行带宽的比例一般在 1:10 左右。
②采用专线接入互联网:专线接入的传输媒介为数字链路等专线,客户通过专线与增值电信运营商的节点相连。专线接入不仅具有带宽高、技术寿命长、维护成本低、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和耗电低等优势,其传输设备还具有本地维护和远程集中监控功能,形成一个维护管理网,并通过相应的网管协议纳入监控中心统一管理。
5、我国专用网络服务的发展历程2003 年 2 月,原国家信息产业部重:新调整并颁布《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取消了国际电信业务的分类,同时将虚拟专用网业务自基础电信业务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增值电信业务分类,当时被称为“国内因特网虚拟专用网业务”。
2003 年 8 月,信息产业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国内多方通信服务等三项电信业务商用试验的通知》,就“国内多方通信服务业务”、“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国内因特网虚拟专用网业务”等三项增值电信业务组织开展商用试验,有效期至 2004 年 8 月底。
2004 年 11 月,信息产业部发布《关于继续开展国内多方通信服务等三项增值电信业务商用试验的通告》,决定将以上三项增值电信业务商用试验期延长一年,即至 2005 年 8 月 31 日。
2006 年 1 月,信息产业部发布《关于两项增值电信业务及国内多方通信服务的通告》,宣布商用试验相关工作结束。自该通告发布之日起,正式开放“国内因特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和“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两项增值电信业务,上述两项增值电信业务由商用试验转为正式商用。
2008 年,中国正式颁发国内因特网虚拟专用网业务牌照。公司是首批获得国内因特网虚拟专用网业务牌照的两家增值电信服务商之一。2015 年修订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 年版)》中,国内因特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变更为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 年到 2016 年,省部级持有虚拟专用网牌照的企业合计数量从 110 家增长到 223 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5.18%,增长速度较为平稳。2016 年后我国颁发虚拟专用网业务牌照进入高峰期。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8 月底,全国虚拟专用网业务持证企业共1,554 家,全国互联网接入服务业务持证企业共 4,634 家,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