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光谷科技园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现状分析
(1)光谷地区:近期,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和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工作,已完成相关审核。日前,湖北省经信厅公示相关名单,217家湖北企业入选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入选56家,公示时间为7月14日至7月20日。至此,该区已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是省市聚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最多的区域。
光谷科技园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而“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数量和质量通常与GDP呈现正相关态势,是地区实力的直接体现。
此次入选的56家光谷企业,主要集中在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多数企业细分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这批企业中光电子信息企业数量超过一半。专精特新企业呈现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链上下游集群发展的态势,产品和技术均有自身“独门绝技”。
专精特新企业的产品技术:比如,至誉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开发高端定制工业级、企业级固态存储产品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创立至今,已累积包含中国、美国、欧洲等在内的45项固态硬盘相关专利,确立了至誉在存储解决方案领域的创新者地位。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该公司的解决方案得到了世界500强企业、特殊领域承包商的认可。
又如,武汉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医药工业排名20强、上交所上市企业人福医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奥卡西平片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和“武汉市自主创新产品”,注射用尿激酶获“湖北省医药行业优质成长型药品品牌”荣誉,“迪尔诺”品牌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
2022年9月8日,在南京举行的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透露,当年湖北共有30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数量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一。至此,湖北国家级“小巨人”已达473家,排名全国第八。同年,东湖高新区新增70家企业进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武汉市44%、湖北省23%。今年光谷新增国家级“小巨人”数量,占武汉市的54%、湖北省的26%。
据悉,东湖高新区将通过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融通发展、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工作,不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海口地区:截至2023年11月,海口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占全省近77%。近年来,海口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连年超过1%,高新技术企业已达944家,全省占比约63%。通过搭建“产、学、研、转、创、用”结合的高能型科技创新平台,海口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加快向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迈进。
高新技术企业全省占比约63%:截至2023年11月2日,在苏生生物生产车间里,伴随机器运转,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车间外的展台里摆放着公司研发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软组织黏合剂、新一代可吸收界面螺钉等多种创新医疗器械产品。
2019年12月,苏生生物正式落户海口国家高新区。2020年4月,建成了生物力学、细胞工程实验室和GMP生产车间,以及完整的临床干细胞制备和质量控制标准化体系;2022年3月,公司再生医学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竣工,海口市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揭牌等。
(3)重庆市: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重庆共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850家,涉及装备、电子、汽车、化工、材料等多个行业。这些企业在全国细分市场占有率均处于领先地位,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其中,重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有124家,其中制造业企业优势明显,数量占比过半,其它行业相对弱势。在地区分布上,渝北区数量表现突出,领跑全市。按照计划,到2025年,重庆市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达25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00家。
重庆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投融资情况方面共有26家企业。其中定向增发企业最多,共计10家,分别为:美心翼申机械、重交再生资源开发、荆江汽车半轴、新中天环保、德凯实业、瑜欣平瑞电子、梅安森科技、立信(重庆)数据科技、望变电气(集团)、神驰机电。
其次为股权融资,共有7家,分别为:伊诺生化制品、綦江齿轮传动、盟讯电子科技、植恩生物技术、航伟光电科技、金美通信、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衡远科技。华数机器人、博奥镁铝金属制造、国贵赛车科技、山外山血液净化技术、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药厂5家企业进行了战略融资;紫建电子、金冠汽车制造进行了A轮融资;IPO上市和并购均只有1家,分别是宗申动力机械和大江动力设备制造。
行业分布上:重庆市12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汽车制造业的企业数量最多,共计22家,占比为17.74%;其次是批发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研究和实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分别为12家、10家、9家、9家。
总体来看,重庆市制造业企业优势明显,共有65家,占比高达52%。其中渝北区9家,九龙坡区7家,北碚区6家,永川区4家。
(4)安徽省: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健全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通过减税降费、加大扶持力度等一系列政策,使一批专注实业、掌握“独门绝技”的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截至2023年8月,安徽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854户,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97户、居全国第8位;培育世界500强企业2户、营收超千亿企业5户、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16户,海螺集团入选“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名单。
(5)威海市:目前,威海市368家“专精特新”企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等十个行业,上半年,上述十个行业企业家数为290家,占比达到78.80%,营业收入为248.95亿元,占比达到76.93%,这些也是全市的支柱产业,表明“专精特新”企业的分布情况与全市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契合。
(6)湖北省:在2023年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中,湖北省入围企业数量达217家,占全国总数的5.92%,排名全国第6位、中部第1位。湖北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680家,两年时间实现由中部第四到中部第一,在全国排名从13位上升到第7位。
从市州分布看,第五批入围企业中,武汉103家、宜昌19家、荆门18家、襄阳15家、黄冈12家、荆州11家、孝感9家、咸宁8家、黄石6家、十堰和鄂州各4家、仙桃3家、随州2家,恩施、天门、潜江各1家。
(7)杭州市:截至2023年8月,杭州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320家,居全国城市第6位,省会城市第1;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83家、隐形冠军企业64家,均居全省第一。
(8)宁波市: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宁波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梯次培育体系,为企业提供创新成果转化、数字化赋能等全方位服务。截至2022年底,宁波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3家,民营企业占比达80%,总量居全国城市第四,仅次于京、沪、深。
地区分布上看,企业集聚度与区域GDP水平高度正相关,集中于宁波经济实力排前三的地区。截至2022年底,鄞州(61家)、慈溪(46家)、北仑(33家)三地“小巨人”企业数占全市总数的49.76%,同期三个区(市)GDP合计占全市GDP的50.22%。鄞州区在第三批和第四批“小巨人”企业评选中表现尤为亮眼,企业数均超过20家,居全市第一。行业分布上,“小巨人”企业高度集中于制造业(81.63%),主要为通用设备、电器机械、计算机等高端装备行业,与宁波产业集群体系相吻合。
(9)深圳市:中金企信统计数据显示: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出炉,深圳共有310家企业通过审核,新增数量全国城市第一,深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累计达到752家,提前并超额实现了2025年深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00家的目标。
(10)上海市:上海自201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目前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已达828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700家。
截至2022年底,上海有353家专精特新企业建立技术中心,574家企业开展市级专利工作试点;309家企业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占全市建站数量48.3%。上海科创板上市企业79家,总市值约1.5万亿元,融资额约1956亿元,其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专精特新企业。
(11)北京市:截止2023年8月,北京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认定6323家,占北京市中小企业比例约为0.33%,其中上半年新增963家,增长17.97%。累计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占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的12.6%,2023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7家,增长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