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航空维修行业市场发展情况分析及行业发展趋势研究预测
报告发布方:中金企信国际咨询《2024-2030年航空维修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战略预测研发报告》
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专业权威编制服务机构(符合发改委印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中金企信国际咨询:集13年项目编制服务经验为各类项目立项、投融资、商业合作、贷款、批地、并购&合作、投资决策、产业规划、境外投资、战略规划、风险评估等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编制、设计、规划、咨询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项目实施落地、提升项目单位申报项目的通过效率。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相关报告推荐(2023-2024)
《2024年我国智慧治理行业技术特点、市场应用场景、整体市场规模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云桌面行业发展前景:“桌面即服务”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预计今年工程承包行业产值达到32万亿元》
《市场规模持续上涨:2013年IT运维服务市场规模为958.7亿元》
(1)航空维修行业发展情况
我国民航维修行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的政企合一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民航运输类飞机主要为苏制飞机,维修方面采取的是以预防为主的保障体系,维修企业大多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民航开始引进欧美飞机,民航飞机的采购和维修主要依靠境外飞机制造、维修厂商。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逐步开放国内民航维修市场,鼓励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进入航空维修领域,航空维修业务逐渐显现回流的趋势。同时,民航局开始加速建立对标欧美国家的飞机维修体系。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加快,中国民航维修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也不断加深,涌现出一批以北京飞机维修工程为代表的合资企业。民航局也已经形成了法制化、规范化的持续适航维修管理体系,通过CCAR-43、CCAR-91、CCAR-135、CCAR-145等法规的建立,明确了适航当局、航空器制造企业、航空器营运人、维修企业等在持续适航管理中的职能和审定要求。而航空维修企业也通过与航空企业组建可靠性管理部门、建立收集数据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流程,逐步形成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体系。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国民航维修行业已经建立起由航空器机体定检、发动机翻修以及相关部件维修组成的较为完整的维修产业链。
我国航空维修产业起步较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强大的内生动力驱动下,我国航空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末,CAAC批准的国内维修单位数量为491家,其中具备部附件维修能力的维修单位有223家。但从全球视野来看,我国航空维修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工程技术力量参差不齐,深度维修能力有待提升。国内维修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低层次维修能力重复建设的现象,深度维修能力建设不足,在部件修理方面,像遍布各个系统的计算机、控制器这类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维修能力也仅覆盖波音737、空客320/330这种国内保有量较大的机型的部分型号,其他型号的该类设备仍依赖于国外OEM厂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零部件维修设备的投资较大,维修企业前期投入成本较高,短期内很难获利。
近年来,国内机载设备维修企业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维修技术,已经逐渐降低了机载设备向国外送修的比例。目前我国航空维修行业呈现出OEM厂家、民航企业投资的维修企业、其他第三方维修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当前国的机载设备维修企业正在加强与航空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维修企业获取业务量;另一方面,维修企业可以通过与航空企业之间的合作来增加与OEM厂家谈判的话语权,与航空企业共同抵御OEM厂家的垄断风险。
根据中金企信的预测,国内民航维修市场未来十年依旧保持约8%的增长,远高于全球3%的预测增速,国内民航维修市场空间广阔。
(2)航空机载维修产业的发展趋势
①航空机载设备的深度和广度亟待扩充
一方面,国内高端航空维修市场份额仍被外企占据,高技术附加值的精密部件往往只能送到国外OEM厂商修理,使得航空企业的维修成本支出大量增加,也为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管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加强航空机载设备的深度维修能力不仅是维修企业的发展目标,也是相关监管部门的引导方向。未来民航维修业将会积极扩充国内市场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各种部附件的深度维修能力。另一方面,随着航空企业机队规模的壮大和新机型的不断引入,飞机附件的种类和数量均在增加,航空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能够涵盖多种维修件号的维修企业为其提供综合的部附件维修服务。同时,作为衡量企业部附件维修能力的关键指标,未来维修企业仍会持续地更新维修能力清单,扩充维修能力的广度。民航局也会积极鼓励国内稀缺项目和新项目的申请,加大对通用航空器和关键部附件的维修能力建设。
②具备优势的维修企业有望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
结合国家在航空领域的政策支持方向以及目前的市场情况,未来航空维修行业的增量市场将更多地体现在市场需求大、技术含量高的部附件上。对于具备深度维修能力的企业来说,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而对于不具备深度维修能力、缺乏技术壁垒的小型维修企业来说,它们将面临着市场容量狭窄、甚至被淘汰兼并的危机。未来航空维修行业的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对航空机载设备的深度维修能力之中。
(3)国内维修行业水平不断提高,但可自主深度维修项目数量仍较少
由于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业务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在行业发展初期,国内航空维修的自主能力较为欠缺,航空企业所常用的波音和空客系列飞机都必须送到国外进行检修,极大的增加了航空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在“十二五”期间,国内机队所有的发动机热端部件、精密加工部附件,以及70%以上的飞机电子电器部件及软件升级更新等工作量都需要送到境外维修单位进行。不但大量增加了航空企业的成本支出,导致外汇流出,也为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管带来了诸多困难。
随着我国航空维修水平不断提高,整个行业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得以发展和壮大,民航局对国内维修企业授权的维修件号数量逐年增长,相关企业的检测和维修能力有所提升,境外送修的现象得到一定改善。但境外OEM厂商逐步减少了部附件维修技术资料和相关检测设备和软件的提供,对于专用于维修检测的高技术设备采取大幅提价甚至停止出售的措施。资料和设备的缺失使得维修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精密部件的难度大大增加,一些重要系统的关键部附件的维修能力欠缺。在工程设计能力要求高、产品附加值较高的维修项目中,国内维修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低,部附件的部分核心部件只能送至国外OEM厂商修理。部分高端航空维修市场份额被外企占据,使得国内飞机附件维修企业在建设高技术附加值维修能力上受到很大的阻碍,具备深度维修能力的航空维修企业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我国维修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