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化率认证报告:热界面材料国产化率已提升至23.1%,产业链技术突破

日期: 2025-03-10
浏览次数: 1

国产化率认证报告热界面材料国产化率已提升至23.1%,产业链技术突破

 

随着AI技术迭代与新能源产业加速渗透,电子器件散热需求持续攀升,热界面材料(TIM)作为关键热管理媒介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当前,我国热界面材料国产化率已提升至23.1%,产业链基础技术突破为其高端化与规模化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1)AI手机领域:当前随着国内外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AI技术的普及对终端设备的散热性能提出更高要求。中金企信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新一代AI手机市场出货量预计达1.18亿台,同比增长59.8%,占整体手机市场的40.7%。热界面材料作为核心散热方案,在导热硅脂、凝胶等领域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智能穿戴设备、AI服务器等新兴场景的拓展,进一步扩大了高导热材料的需求空间。

2)新能源汽车与智算中心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推动TIM在动力电池、电驱系统等领域的需求激增。此外,数据中心向“智算”升级带动服务器散热需求,预计2028年中国智算中心市场投资规模将达2886亿元,较2023年增长超3倍。热界面材料在液冷系统、芯片封装等环节的应用占比持续扩大,成为产业链关键增长点。

3)市场规模现状:根据统计数据:全球热界面材料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24.8亿美元增至2034年的76.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9%。中国市场增速与之同步,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1.3%,显著高于传统材料领域。

目前,国内企业在热界面材料上游关键环节已取得显著进展。例如,有机硅作为TIM核心基材(占比42.9%),行业集中度提升后产能利用率逐步优化;球形氧化铝作为主流导热填料,2022年国内市场规模占比达22%,头部三家企业占据65%的出货份额;人工石墨散热膜领域,国内企业更是占据全球70%的市场需求,打破日韩厂商垄断格局。

借助PI膜等上游原料国产化突破、中游制造工艺升级及下游客户端深度绑定,国内热界面材料企业逐步向高端市场渗透。例如,人工石墨散热膜通过成本优势与技术迭代,已实现对Panasonic、Graftech等国际品牌的替代。未来,产业链协同效应将进一步推动国产化率向30%以上迈进。

同时,随着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产业的自主化需求升级,国家政策对高性能材料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与此同时,国内企业通过研发高投入(部分企业研发占比超10%)加速产品矩阵拓展,逐步从单一材料供应商向散热方案综合服务商转型,为国产替代提供长期动能。


全国统一代理热线:
400-1050-986
服务时间:工作日 9:00—17:30
邮编:330520
专业团队权威咨询诚信服务客户至上
  • 加微信在线咨询

  •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更多活动惊喜等着你!
Copyright ©2018 - 2021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回到顶部
网站对话
在线营销
liv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