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率认证:2024中国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下游应用领域分析-中金企信发布
报告发布方: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全球及中国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市场发展深度调查及企业发展规划建议预测(2024版)-中金企信发布》
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专业权威编制服务机构(符合发改委印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中金企信国际咨询:集13年项目编制服务经验为各类项目立项、投融资、商业合作、贷款、批地、并购&合作、投资决策、产业规划、境外投资、战略规划、风险评估等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编制、设计、规划、咨询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项目实施落地、提升项目单位申报项目的通过效率。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相关报告推荐(2023-2024)
《全球及中国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市场发展深度调查及企业发展规划建议预测(2024版)-中金企信发布》
《循环水系统行业市场发展动态监测及投资战略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2024版)》
《加氢站用储氢容器市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及投资规模前景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2024-2029年)》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光纤传感器市场发展战略研究及投资可行性预测咨询报告》
《集成电路测试设备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及重点企业市场份额占比分析报告(2024版)》
塑料制品作为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绝缘、透光、耐磨等特性,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项生产活动。其中,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主要用于各类塑料材料及制品的生产,各类装备的用途、涉及的塑料制品生产环节、下游应用领域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如下:

数据整理: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高分子材料挤出装备涉及的下游应用领域发展趋势如下:
①塑料制品整体产量维持高基数,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趋势显著:全球市场方面,欧洲塑料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塑料产量约4亿吨,预计至2050年,全球塑料年产量将达到11亿吨。我国作为塑料制品生产及消费第一大国,近年来塑料制品产量维持高基数水平,保持小幅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塑料制品产量由2012年5,781.80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7,771.6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0%。
当前,全球塑料制品行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也在持续加快产品结构升级,塑料制品行业正在全面向着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一是,近年来汽车、电子电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医疗健康等下游应用领域技术快速发展,对于塑料制品的性能要求随之同步提升,不同细分应用领域对塑料原料的特定性能指标有很高要求,传统塑料制品难以直接用于下游产品的加工制造,因此高端改性塑料、高端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等高性能塑料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塑料制品高端化发展趋势凸显。
二是,我国塑料制品企业数量众多,市场化程度高,整体集中度较低,存在部分企业规模较小、产品较为低端。行业发展前期较为分散的竞争格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塑料制品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及高端产品国产化。近年来,我国塑料制品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但仍存在低端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仍突出,先进技术产品仍需进口。预计未来塑料制品行业仍将继续推进落后产能出清,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
三是,塑料制品凭借成本低、加工制造及使用方便、重量轻等优点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但部分低端塑料制品仍被用作使用寿命极短的一次性产品,逐渐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双碳”战略的指引下,绿色环保理念持续深化,我国加大力度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持续开展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2024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鼓励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合理延伸,对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实施规范管理,进一步推动塑料行业回收再利用体系建设,推动塑料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②建筑节能材料:建筑节能领域,发泡挤出装备产品主要用于XPS板、石墨EPS板等外墙保温材料的生产。外墙保温材料主要包括有机保温材料、无机保温材料以及在两者基础上的复合保温材料,其中XPS板、石墨EPS板等新型有机保温材料凭借着优异的阻热性能、轻质易施工、高强度、高耐湿性等特点,主要用于“被动式建筑”等对外墙保温效果有着较高要求的绿色节能建筑领域。长期来看,“被动式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将为XPS及石墨EPS等高性能建筑节能材料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A、外墙保温系统技术已较为成熟,被动式建筑推广为全球行业增长带来新动能:外墙保温系统起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瑞典和德国,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历经多年实际应用和全球不同气候条件下长时间的考验,已成为在全球各地实现大范围推广的建筑节能技
术。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全球外墙建筑保温材料市场规模由230.93亿美元增长至289.5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82%,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有望增至410.5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11%。全球市场来看,EPS、XPS及岩棉为当前主流外墙建筑保温材料。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XPS挤塑板销售收入约59.11亿美元,预计2028年有望增至达到74.80亿美元。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建筑碳中和高度重视,力求通过节能标准的逐步提升来实现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目标,被动式建筑进入推广加速期。该类建筑指通过节能保温材料和施工手段达到高效的保温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和家电设备的散热为建筑内部提供热源,减少或不使用主动供应的能源的建筑,其五个关键要素之一即为外围护的隔热保暖。从欧洲市场来看,2022年10月,欧盟理事会同意提升建筑节能标准,2030年起欧盟内所有新建建筑应为零能耗建筑,到2050年原有建筑应全部完成零能耗改造。长期来看,零能耗建筑、被动式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欧美发达经济体中已进入快速推广期,为新型高性能建筑保温材料带来新的增长动能。
B、我国建筑标准逐步提升,高性能建筑节能材料替代趋势增强: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数据,来自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占我国能耗消费的比例达22%,减碳节能需求迫切。而建筑运行中经由外墙的能量损失占比在23%-34%,应用节能环保材料进行外墙隔热保温是节约能源、改善居住环境的重要方式。
“双碳”国策下,我国建筑节能标准提升,建筑节能材料前景广阔。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开始发展建筑保温。1986年以来,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经历“四步走”,即相对1980-1981年的能耗水平下降30%、50%、65%、75%,建筑节能标准持续提高,更加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在“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行。随着建筑节能标准提升,新建建筑及存量建筑节能改造双轮驱动下,建筑外墙节能材料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2016-2022年,我国外墙建筑节能材料市场规模由686.60亿元增长至1,9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8.61%。随着《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于2022年正式实行,外墙节能保温材料厚度和阻热指标要求随之提升。
岩棉材料防火等级更高,但厚度、重量的增加导致结构安全性降低,长期使用吸水后脱落风险大幅增加。而传统EPS材料虽然在增加厚度情况下结构安全性有所保证,但成本大幅上升。在此背景下,石墨EPS板及XPS板凭借突出的阻热性能及轻质、易施工等综合优势,对于传统建筑节能材料的替代趋势显著增强。此外,随着“推动建筑领域低碳转型”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的逐步导入成为建筑行业长期发展趋势,“被动式建筑”成为我国建筑重点发展方向。长期来看,我国“被动式建筑”的逐步推广将为XPS及石墨EPS等高性能建筑节能材料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③大宗聚烯烃产品消费量稳步增长,石油化工企业产能建设提速:聚烯烃通常指由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4-甲基-1-戊烯等α-烯烃以及某些环烯烃单独聚合或共聚合而得到的一类热塑性树脂的总称。聚烯烃材料密度小、物化性能好、着色性强、易加工、价格低廉,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包装、电子、电气、汽车、农业、机械等领域。目前PE和PP是当前市场需求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通用型大宗聚烯烃产品。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业务发展重点由石油炼化向化工领域转变,推动海外大宗聚烯烃产能建设提速。中东地区产油国加快化工转型,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和伊朗等国家均积极投资化工项目。根据长期能源展望,中东地区石化产品产量将在未来二十年内大幅增长,2040年的石油化工产品产量将较2018年增长一倍。
近年来,我国大宗聚烯烃产业持续快速发展,PE及PP产量及表观消费量亦保持增长势头。根据中国塑料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2017至2021年,我国PE产量由1,336.30万吨增长至2,170.8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90%,表观消费量由2,491.00万吨增长至3,578.6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48%;PP的产量由1,903.50万吨增长至2,962.3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69%,表观消费量由2,191.00万吨增长至3,152.9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53%。未来,随着境内外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的建设,年产20万吨以上级的大型聚烯烃造粒机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④高端聚烯烃产品:
A、高端聚烯烃技术门槛高,市场空间广阔,对外依存度高:高端聚烯烃通常指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应用性能、高附加值的聚烯烃产品,产品技术门槛高、专用性强,相比普通聚烯烃有着显著的性能优势。高端聚烯烃可分为大宗品种的高端牌号,如多峰及茂金属聚乙烯、茂金属聚丙烯,以及高碳α-烯烃共聚聚烯烃等特种聚烯烃,如POE、EVA、EVOH等两大类。
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中国高端聚烯烃的消费规模已超过1,200万吨,但是自给率仅为41%,严重低于其他高端树脂产品。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2022年高端聚烯烃产品中的茂金属聚乙烯对外依赖度达88%,茂金属聚丙烯对外依赖度达89%,而POE、COC/COP对外依赖度高达100%。高端聚烯烃对外依赖度较高主要系国内聚烯烃工业发展起步较晚,主要依赖技术引进,国产技术较国际巨头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国产化前景广阔。
B、POE、EAA应用领域广泛,光伏等下游领域快速发展背景下需求量持续攀升:POE是由乙烯与丙烯或其他α-烯烃(如1-辛烯、1-己烯、1-辛烯等)共聚而得到的一类聚烯烃材料,其分子链内共聚单体含量高、密度低,在常温条件下无需硫化即呈现出橡胶的高弹性,在高于聚乙烯链段熔融温度时又可以发生塑性流动,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力学性能,易加工成型;同时具有优良的耐水蒸气性、耐老化性、耐腐蚀性及耐热性。POE可广泛应用于光伏胶膜、医疗器械、电线电缆、汽车制造、建筑建材、塑料增韧改性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光伏等行业的快速发展,POE材料需求快速攀升,未来在光伏双玻组件、汽车轻量化、电线电缆的驱动下,预计需求量将保持较高增速。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2017-2021年,全球POE消费量从104万吨增长至136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94%;我国POE消费量从22万吨增长至64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60%;占世界消费量比例从21.15%上升到47.06%,增加了25.91个百分点。
现阶段我国所需的POE产品大都依赖进口,市场仍然被外资垄断,全球POE产能主要集中于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三井化学、LG化学、SK–SABIC和北欧化工等少数国际化工巨头。公开信息显示,目前茂名石化、兰州石化等央国企和东方盛虹、卫星化学等龙头民营企业均已规划POE成套装置,规划产能达300万吨。POE作为高端化工新材料,为高端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国产企业POE挤出装备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EAA是由乙烯和精丙烯酸高温高压自由基聚合而成,具有极佳的热封性、抗撕裂性,能够隔绝空气和水汽,在电动汽车电池电机和隔膜、食品无菌包装及药品包装、光伏等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国内市场EAA产品进口依赖度极高,2023年,中韩科锐4万吨EAA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为国内首个EAA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⑤塑料回收产业:“双碳”战略的指引及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推动下,塑料回收作为解决白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已成为推动塑料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公司紧跟行业发展动向,积极探索塑料回收及可降解塑料领域发展机遇,成功推出可用于PET、EPS等高分子材料回收的高分子趋势,物理回收为主流回收方式。欧洲塑料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自1950年以来,全球累计生产塑料已超100亿吨,仅9%得到回收。近年来,为应对白色污染,全球各国均已加强塑料回收力度,但回收率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塑料回收市场空间广阔。
以欧盟为例,根据欧盟《减少一次性塑料产品消耗指令EU2019/904》规定,到2025年,一次性塑料的回收率需要达到77%,PET塑料瓶中需要至少含有25%的再生塑料;到2029年,一次性塑料的回收率需要达到90%;到2030年,PET塑料瓶中需要至少含有30%的再生塑料。然而,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欧盟共产生1,605.16万吨塑料废物,其中636.56万吨被回收利用,回收率为39.66%,较2012年塑料废物产生量增长27.93%,回收量增长35.02%,回收率增长2.08个百分点,距离2025年77%的回收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近年来,我国逐步建设完善塑料回收产业链,废塑料回收规模呈波动增长趋势。2022年,我国共产生废塑料约6,000万吨,废塑料直接填埋和焚烧的比例分别为32%和31%,回收1,800万吨,回收利用产值为1050亿元,废塑料材料化回收率达到31%。现阶段,我国废塑料回收方式以物理回收为主,即废塑料经过分类、清洗、熔融造粒后,加工制成再生塑料。物理回收流程简单,成本较低,主要适用于处理PET、PS等单一干净的高值废塑料。根据报告数据,在相关政策大力支持下,2030年我国废塑料回收率有望达到50%,其中物理再生占比22%。公司装备产品主要服务于塑料物理回收行业,市场空间广阔。
⑥新能源用高分子新材料:
A、清洁能源行业快速扩容带动上游材料市场增长: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作为二十一世纪最为重要的绿色能源,近年来快速发展。公司XPET发泡板材生产装备可生产PET泡沫芯材,其能以夹层结构复合材料形式应用于风电叶片壳体、腹板及主梁等风电设备组件。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风电市场新增装机容量77.59GW;累计装机容量906.22GW,同比增长9%,预计未来五年平均每年风电新增装机将达到136GW,实现15%的复合增长率。随着技术的发展,风电单机容量进一步增长带动了叶片大型化发展趋势,带来了叶片体积的几何式增长,叶片中PET泡沫芯材等夹芯材料的使用量也将随之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公司片板膜直接挤出装备可用于EVA/POE光伏胶膜的生产,EVA/POE光伏胶膜在光伏组件中起到封装与保护的作用。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2013-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占全部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的比例由30%增长至70%,全球光伏年新增装机量已由2012年的30GW增长至2022年的240GW,复合增长率达23.11%。2022年,全球累计光伏装机容量已达1,185GW。光伏胶膜需求与光伏组件产量直接相关,按1GW组件需胶膜面积约920万平方米计算,2022年全球光伏胶膜市场需求约为31.9亿平方米,初步测算市场规模约350亿元,并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B、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带动锂电池隔膜市场规模扩张:锂电池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个主要部分组成,隔膜是锂电池产业链中关键内层组件之一,能有效防止电池正负极短路并保证电解质离子自由通过。目前隔膜领域主要有湿法隔膜和干法隔膜两大技术路线,公司的片板膜直接挤出装备可用于生产干法和湿法的电池隔膜。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锂电池隔膜出货量达133.2亿平米,其中湿法隔膜出货量104.8亿平米,干法隔膜出货量28.4亿平米,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锂电池隔膜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张,带动上游专用机械行业增长。
⑦可降解材料:
A、生物可降解塑料对于传统塑料包装材料的替代趋势显著,政策支持下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生物可降解塑料兼顾环保性和使用需求,是一次性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要抓手。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生物塑料生产能力约为155.3万吨,占全球塑料产量的比例不足1%,渗透率仍相对较低。双碳背景下,生物可降解塑料在一次性包装等领域对传统塑料的替代趋势显著,市场空间广阔。
国际市场方面,禁限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成为全球趋势,各国政策陆续落地,为可降解塑料产品在包装等领域的推广带来机遇。2019年6月,欧盟通过《一次性塑料制品指令》,要求禁止销售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不包括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截至2022年9月,已有超过一半的欧盟成员国依据指令完成了本国立法。2022年6月,加拿大政府发布《一次性塑料制品禁令》,计划在2022-2025年分阶段逐步禁止餐具、吸管、搅拌棒等一次性塑料制品(不包括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制造、进口、销售、出口。
近年来我国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大力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将生物可降解塑料及其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与应用列为鼓励类。202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1年版)》,将PLA列入“先进工业材料—特种橡胶及其他高分子材料”。政策支持背景下,2018至2022年,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产量及消耗量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4.99%,消耗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0.72%。2022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市场规模达160.49亿元,预计2023年达230.72亿元。
B、PLA可实现完全降解,在泡沫包装领域有望实现对于传统EPS材料的部分替代: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的可降解材料为PLA、PBAT及淀粉基材料,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中PBAT、PLA和淀粉基材料产量占比分别为29.91%、29.44%、25.55%。从各方面性能来看,淀粉基塑料机械性质较差、透明度低且无法实现完全降解,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而PLA和PBAT性能佳且能够实现完全降解,产业化程度已相对较高,有望成为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
PLA系从可再生植物中提取淀粉,经生物发酵制得乳酸,最后经化学合成制备而来,能够被微生物完全降解成CO2和水,无毒、无刺激性,是被广泛认可的环境友好材料。PLA具有与PE相似的力学性能,同时其光泽度、清晰度和加工性与PS相似,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EPS活跃总产能达624.5万吨,其中31%的EPS用于塑料包装,初步估算,仅在国内泡沫包装领域,EPLA潜在市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