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占有率认证:2024年中国医用磁共振及定制超导磁体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产业运行前景分析预测-中金企信发布
报告发布方: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全球及中国医用磁共振行业市场增长趋势分析2024-2030-中金企信发布》
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专业权威编制服务机构(符合发改委印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中金企信国际咨询:集13年项目编制服务经验为各类项目立项、投融资、商业合作、贷款、批地、并购&合作、投资决策、产业规划、境外投资、战略规划、风险评估等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编制、设计、规划、咨询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项目实施落地、提升项目单位申报项目的通过效率。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相关报告推荐(2023-2024)
《定制超导磁体行业“十五五”市场发展规划研究及投资建议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2024版)-中金企信发布》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预计今年我国吻合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90.58亿元》
《预见未来:预计至2030年血液透析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90.76亿元》
《2024年我国注射笔行业优势及市场规模现状分析研究预测》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腔镜吻合器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可行性预测咨询报告》
一、 医用磁共振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1)医用磁共振行业概述: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人体各部位疾病诊断的成像技术。不同于CT和X射线,磁共振成像具有图像分辨率高、对比度好、信息量大和对人体无损伤的等特点。1985年美国FDA批准医用磁共振设备用于临床诊断后,医用MRI设备在美国市场迅速发展成为医学影像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诊疗手段。中国MRI产业起步较晚,医用磁共振行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普及率相对高于中国,跨国品牌的医疗影像设备长期垄断中国市场。
随着国家政策加大对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国产化的扶持力度,中国MRI技术不断攻坚,国产化进程逐步加速,超导MRI设备成为重要高端医学影像系统之一。超导磁共振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为中国系统厂商提供了与国际品牌竞争中的价格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基层医院可以承担购置成本,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很多临床端的应用问题,国产品牌MRI逐步得到国内医院认可。
2023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以下简称《目录》)通知》(国卫财务发〔2023〕7号)明确“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MR)”调出管理品目,磁共振系统采购不再需要配置证审批,提升了磁共振系统国产化需求。
中国超导磁共振行业中,磁共振系统以系统集成居多,主攻磁共振核心部件的厂商较少。中国制造的超导磁共振核心部件突破多项技术壁垒,通过市场不断验证其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和高效的售前、售后服务响应等优势,正不断缩小与跨国品牌设备的差距。
据医工研习社数据统计,2023年,国内磁共振企业已超过15家,受大环境影响,MRI年销量不到1500台,无论1.5TMRI还是3.0TMRI均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出现10年来首次负增长。但随着我国加大力度推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超导MRI系统的国产化显著提升。国产化品牌MRI系统2023年市场占比已达约39%,较上年上涨6%;国际品牌MRI系统市场份额降至约61%。
(2)磁共振系统产业运行前景分析:医疗器械产业是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医学影像设备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细分市场,在医疗器械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医学影像设备技术不断突破不仅推进了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更推进了整个医学的先进程度。中国是全球第四大医学影像市场,也是全球磁共振行业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
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鼓励发展高端医疗设备,推动医学影像设备发展,中国有望迎来国产医疗设备的新的繁荣阶段。
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数据,截止2030年,预计中国MR市场将突破244.2亿元规模。远高于全球同期水平。除了人口基数大导致每百万人保有量差异巨大外,单价高是导致超导MRI系统在我国推广速度偏慢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国产化提升产品性价比,是未来超导MRI系统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
2023年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卢忠在医疗器械经济信息发布会上指出,未来国产替代将成为市场主旋律,尤其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国产品牌发展是潜力巨大的。
磁共振绿色无辐射的优势更有利于磁共振技术的医学应用,未来磁共振射频系统发展将不断提升射频接收通道、线圈单元的数量,以获取更高的灵敏度和信噪比。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医学的应用未来趋于更高清晰度和分辨率的图像质量、更快的检测速度和更舒适的检测体验。医疗科技进步推动医疗诊断技术发展,未来3.0T磁共振系统将成为重要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之一。
二、定制超导磁体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1)定制超导磁体行业现状:超导磁体是超导技术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作为高新技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发展低能耗、环境友好的超导技术对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超导技术在高能物理方面的加速磁体、医疗方面的核磁共振、肿瘤治疗用质子回旋加速器、科学研究方面的各类强磁场磁体和工业应用方面的磁分离和磁控提拉法(MCZ)单晶生产用磁体等均为超导磁体在各领域的应用。超导磁体可以凭借其能耗低优势对高品质需求、节能化领域帮助产品升级,随着超导磁体商业化应用进程加快,未来超导磁体将突破更多的下游应有边界。
中国超导磁体由于研发投入不足长期依赖进口,相关自主知识产权及关键技术一直未获突破,严重制约相关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目前国内低温超导生产企业,在光伏级单晶硅生长领域应用展开磁体布局,通过施加超导磁场能更好控制氧进入硅晶体和电阻均匀性,从而提升电池转换效率和良率,是特种超导磁场在光伏领域应用的新技术趋势。报告期内,随着国内企业加速技术迭代,国内多家公司积极开展超导磁体布局和加大研发投入,推进超导磁体再单晶硅生长领域应用的产品降本和国产化趋势。
(2)光伏级磁拉单晶硅超导磁体行业发展前景分析:近年,N型电池片产能大幅扩张,对拉晶效率的要求提高带动超导磁体进入光伏级磁拉单晶硅领域。根据2024年光伏行业年度策略报告预测,预计2023-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有望从380GW增至547GW,年均复合增速达12.91%,国内新增装机有望从180GW增至304GW,年均复合增速达19.09%。P型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理论极限为24.5%,而N型电池片的理论极限高达28.7%,实际电池效率已达24.5%逐步成为主流技术。但N型电池对硅片的质量要求更高、对硅片氧含量更敏感。TOPCon高温过程较多,易激发硅片内的氧原子形成同心圆,使电池片效率下降。常规降氧方式只能到10ppm,需要引入超导磁场降至7ppm以下。
在硅棒生产环节增加超导磁场可以减少晶体材料里面的氧含量、提升生晶体生长的稳定性,最终提升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至少0.1%。在高温过程中,硅溶液内部容易出现热流动,冲刷坩埚壁,造成晶体里含有较多的氧,后续加工过程中氧会沉淀形成杂质,产生同心圆和黑芯片问题,使N型电池片转换效率下降,对于N型硅片,杂质含量超过7ppm之后,缺陷会急速上升,如果使用传统降氧方法,只能做到10ppm,超导磁体产生的强磁场可以有效抑制热对流,降低氧含量,使材料凝固液面更稳定,缓解同心圆和黑芯片问题,提高材料纯度,增加产品产能,增加电池片转换效率。同时,引入超导磁场提升拉晶良率和成晶率,提升10%单产以及延长石英坩埚寿命。
超导磁控晶硅生长炉优势明显,随着国内企业加速技术迭代、超导磁体降本、提升硅棒品质和效率,有望助力超导磁体规模化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