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报告:2024年中国术后粘连细分行业市场需求分析及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研究预测-中金企信发布
报告发布方:中金企信国际咨询《2025-2031全球与中国术后粘连细分市场规模调研报告(产业链、市场份额、主要厂商及区域分析)》
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专业权威编制服务机构(符合发改委印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中金企信国际咨询:集13年项目编制服务经验为各类项目立项、投融资、商业合作、贷款、批地、并购&合作、投资决策、产业规划、境外投资、战略规划、风险评估等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编制、设计、规划、咨询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项目实施落地、提升项目单位申报项目的通过效率。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相关报告推荐(2024-2025)
《2025-2031中国鼻内镜下慢性鼻窦炎术后防粘连行业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2025-2031年宫腔术后防粘连市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及投资规模前景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
《2025-2031年盆腹腔术后防粘连市场全景监测调研及发展策略研究预测报告-中金企信发布》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手动腔镜吻合器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战略评估预测报告》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连续血糖监测(CGM)行业发展研究及投资价值预测评估报告》
(1)术后粘连行业发展现状:术后粘连所处的细分市场是术后防粘连市场,术后粘连是指外科手术后因异常结缔组织沉积在创口周围导致的原本分离的相邻组织或器官粘连在一起的现象。
目前术后防粘连的主要方式包括:物理屏障以及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炎、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剂,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低氧诱导因子等,但相关研究多为体外实验或动物实验,且部分药物具有全身效应或抑制正常愈合过程,临床使用有限,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评估。相较于药物治疗存在潜在的毒副作用、定向性差、效果不佳等缺点,构建物理屏障具有作用时间长、病灶针对性好、隔离作用佳以及有效性强等特点,因此由生物医用材料所制备的物理屏障为目前术后防粘连的主要方法。
根据统计数据,以入院价口径计算,2018年中国术后防粘连生物医用材料市场约22.15亿元,并于2022年增至37.76亿元,2018至2022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4.26%。随着手术量的不断扩容以及患者对于术后防粘连意识的提升,中国术后防粘连生物医用材料市场将以34.74%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27年增至167.69亿元,并随后以19.67%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32年增至411.63亿元。
1)宫腔术后防粘连市场:
①中国宫腔手术量:根据统计数据,手术量方面,2018年全国宫腔手术量约为1,112.09万台,至2022年增长至1,242.93万台,复合增长率为2.82%。该阶段,宫腔手术量增长较为缓慢的原因主要系2019年至2022年,受外部环境影响,全国医院手术开展存在中断和停滞等情况。2023年,随着全国医院手术数量恢复至正常水平,预计到2027年,中国宫腔总体手术量将达1,759.72万台,2022至2027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20%;到2032年,中国宫腔总体手术量将达2,483.06万台,2027至2032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13%。宫腔手术量的快速增长主要由宫腔镜手术量的快速增长所带动,而宫腔镜手术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日间手术量的快速提升。我国日间手术的起步较晚,最早于2006年前后在上海正式试点展开。近年来我国开始关注日间手术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日间手术的发展,在最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曾明确指出未来将推动三级医院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的发展。伴随着政策的加持,预计日间手术量将得以快速扩容。
②宫腔镜术后预防粘连市场分析:我国宫腔镜手术有着庞大的手术量,而由于很多患者术后没有使用安全有效的防粘连产品,因此多数手术后都会出现宫腔粘连的情况。根据《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预防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手术后再粘连的前瞻性、随机、阴性对照临床研究》,粘连发生后,宫腔镜粘连松解术是目前治疗宫腔粘连常用的方法,但宫腔镜粘连松解术会给患者带来二次创伤并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同时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术后再粘连的概率仍然在50%以上。因此市场上对于安全有效的术后防粘连产品需求极为迫切。
随着我国宫腔镜手术数量快速增长,加之国家近年来开始从国家战略高度应对人口老龄化,倡导提高生育水平,因此,生殖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学术界及临床医生对于宫腔术后防粘连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宫腔术后防粘连产品的普及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相应的市场空间也在不断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市场规模方面,2018年中国宫腔术后防粘连市场约为6.56亿元,并于2022年增至12.38亿元,2018至2022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7.22%,其增长主要系手术渗透率提升所致。随着中国宫腔镜手术的快速普及,宫腔手术后防粘连市场预计将以27.11%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27年增至41.08亿元,并随后以19.09%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32年增至98.43亿元。
2)盆腹腔手术后防粘连市场:
①中国盆腹腔手术量:盆腹腔手术主要包括以腹腔镜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以及包括剖宫产在内的开放性手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迭代以及医疗资源可及性的提升,中国盆腹腔总体手术量预计将随之快速放量。根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盆腹腔手术约有1,582.43万台,并以7.85%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22年增至2,140.89万台。随着日间手术的不断普及,预计未来盆腹腔总体手术量将以12.74%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27年增至3,898.70万台,随后又以7.26%的年复合增长率稳定增长至2032年的5,533.81万台。
②盆腹腔术后防粘连需求分析:根据《妇产科手术后盆腹腔粘连预防中国指南(2023年版)》,约60%-90%的妇产科患者在盆腹腔手术后会发生粘连。盆腹腔粘连最重要的不良影响包括:慢性盆腹腔疼痛、性交痛、不孕、肠梗阻以及再次手术操作困难、损伤风险增加等。多达20%的患者在腹部手术后出现慢性腹痛,其中高达57%的慢性疼痛与粘连有关。粘连还可能影响患者后期生育能力,过往研究表明20%-40%的女性不孕症是由粘连所引起。此外,粘连同时增加了手术时间和后续手术中肠损伤的风险。
术后粘连除了为患者后续带来更多并发症,造成患者身体不适之外,粘连相关的疾病也给医疗卫生资源带来相当大的负担。根据《妇产科手术后盆腹腔粘连预防中国指南(2023年版)》,在英国每年进行的约15.8万例下腹部手术中,由于术后粘连致使患者术后10年内再住院的累积成本合计约为5.69亿英镑(约47亿元人民币);而在美国,每年与粘连并发症相关的直接住院费用则高达约23亿美元(约155亿元人民币)。因此盆腹腔术后防粘连是必要的,拥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根据中金企信数据调研,市场规模方面,2018年中国盆腹腔手术后防粘连市场约11.19亿元,并于2022年增至19.71亿元,2018至2022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5.21%。随着中国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日间手术的不断普及,中国盆腹腔术后防粘连总体市场预计将以29.59%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27年增至72.04亿元,并随后以17.10%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32年增至158.62亿元。
3)鼻腔手术后防粘连市场:
①中国鼻内镜下慢性鼻窦炎手术量: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主要方式。根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调研,手术量方面,2018年中国鼻内镜下慢性鼻窦炎手术量约为51.72万台,至2022年该数字增至60.96万台,2018-2022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20%。预计该数字将以5.98%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27年增至81.51万台,随后以7.49%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32年增至116.96万台。随着日间手术中心在全国的不断普及以及患者对于生活质量的不断看重,未来慢性鼻窦炎的诊疗率将不断提升,从而带动鼻内镜手术量的快速增长。
②鼻内镜下慢性鼻窦炎术后防粘连需求分析:市场规模方面,2018年中国鼻内镜下慢性鼻窦炎术后防粘连市场规模约为0.50亿元,并于2022年增至1.80亿元,2018-2022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7.64%。随着患者对于术后防粘连意识的提升以及支付能力的提升,术后防粘连产品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中国鼻内镜下慢性鼻窦炎术后防粘连产品市场预计将以16.68%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27年增至3.89亿元,至2032年中国鼻内镜下慢性鼻窦炎术后防粘连市场规模将以14.9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至7.80亿元。
(2)行业发展趋势:
1)术后防粘连产品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2022年我国宫腔、盆腹腔及鼻腔总体手术量合计近3,500万台,但手术防粘连产品的整体渗透率仍保持在较低水平。根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宫腔术后防粘连产品渗透率约为17.02%,盆腹腔术后防粘连产品渗透率约为6.80%,鼻腔术后防粘连产品渗透率约为13.21%,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未来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推进、居民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患者负担能力的提高以及手术防粘连相关产品技术的普及,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于术后防粘连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防粘连产品的手术渗透率预计将持续增加。根据中金企信数据预测,至2027年,宫腔、盆腹腔及鼻腔术后防粘连产品的手术渗透率将升至35.45%、14.81%及22.11%。
2)指南与共识的持续推出将加速防粘连产品更新迭代,使患者不断受益:目前临床中,用于术后防粘连的产品较多,包括羧甲基几丁质、膜类、透明质酸钠以及球囊、节育器等产品,各类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效果不尽相同,部分产品不仅防粘连效果不显著,甚至可能会导致炎症、过敏等其他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在防粘连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不同类别的防粘连材料以及多种技术路径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由各行业协会牵头持续发布了多个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这些指南与共识的出台,让医生和患者可以更好的分辨各类防粘连产品的临床效果,经临床验证安全有效的产品将会成为医生和患者的首选,同时也加速了行业内产品的更新迭代,从而使患者不断受益。
3)国产生物医用材料发展迅速,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生物医用材料是学科交叉较多、知识密集度非常高的技术产业,其发展需要上、下游技术和环境的支撑。因此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多数聚集在经济、技术、人才较集中或临床资源较丰富的地区,美国、欧洲等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绝对领先优势,因此,目前在全球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海外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政府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不断支持国产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发展。在《“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生物医用材料厂商发展迅速。
同时,在国内生物医用材料企业技术创新、国产生物医用材料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临床应用认可不断提高等因素的驱动下,国产生物医用材料厂商将加速实施国际化的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国产生物医用材料已成功出口至美国、欧洲、中东、亚洲等世界各地,与跨国公司产品展开国际竞争,进一步获取市场份额,提升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