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调研:2024年中国内镜诊疗及微波消融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报告发布方:中金企信国际咨询《2025-2031年全球及我国微波消融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监测及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排名调研报告-中金企信发布》
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专业权威编制服务机构(符合发改委印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中金企信国际咨询:集13年项目编制服务经验为各类项目立项、投融资、商业合作、贷款、批地、并购&合作、投资决策、产业规划、境外投资、战略规划、风险评估等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编制、设计、规划、咨询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项目实施落地、提升项目单位申报项目的通过效率。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相关报告推荐(2024-2025)
《内镜诊疗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及“十五五”投资战略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2025版)》
《2025-2031年中国一次性内镜行业区域细分市场调研与投资风险研究预测报告》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腔镜吻合器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可行性预测咨询报告》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连续血糖监测(CGM)行业发展研究及投资价值预测评估报告》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糖尿病注射笔市场监测调研及投资潜力评估预测报告》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技术含量高、法律法规严格、产品生命周期长、市场需求多样化、产业链复杂的行业,需要大量的科技支持和研发投入,也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合作。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间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的增多、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行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根据统计数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2022年达到5,122.9亿美元,并预计从2023年的5,361.2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7,996.7亿美元,在此期间将以5.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该行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鼓励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此外,随着医疗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保险水平进一步提高,必将促进医疗器械的需求增长,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同时,高端医疗器械“卡脖子”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程也将进一步加速。综合来看,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未来的发展机遇远大于挑战,有望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推动下持续快速发展。
(1)内镜诊疗及微波消融医疗器械市场:内镜诊疗、微波消融及一次性内镜医疗器械市场等领域是医疗器械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成长较快的领域。
①内镜诊疗领域: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推广,早期诊断和治疗、保留器官的完整性等微创治疗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内镜诊疗作为主流的微创治疗手段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外科等多个领域。医生可以利用消化内镜技术进行活检、息肉切除、肿瘤剥离、狭窄扩张、止血缝合、碎石取石等检查和治疗。
近年来,内镜手术和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内镜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也带动了对内镜器械耗材的需求不断提升。根据统计数据,全球消化内镜市场在2021年价值达到92亿美元,预计以5.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8年将达到131亿美元。据报告分析,2023年全球内镜诊疗器械市场规模为60亿美元,2021-2026年全球内镜诊疗器械市场整体增速为7%。报告分析,2023年全球消化内镜设备市场约为21-28亿美元,增速为4-6%;全球消化内镜耗材市场约为25-32亿美元,增速为5-7%。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三种主要的消化道癌症——结直肠癌、胃癌和食道癌全球发病率均列于全球高发癌前十名,在中国分列第二、第三、第六名,且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消化内镜诊疗是消化道病变筛查和诊断的金标准,也是微创和无创诊疗的主要手段。
国内医疗器械进口替代成为大趋势。《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组织实施包括高端诊疗设备在内的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并明确到2025年,相关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提出,要培育若干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领军医疗器械企业和一批具备较强创新活力的创新型医疗器械企业,扩大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主流高端产品全面实现国产化,引领筛查预警、早期诊断、微/无创治疗等新型医疗产品全面实现国产化。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部分高端装备是进口品牌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国内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加速,相关医疗器械的品质功能和用户体验不断提升,以及上述政策将引导医疗机构在实施DRG/DIP的情况下,加强精细化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更多的医院陆续采用性价比高的国产医疗器械替代进口作为降本增效的手段,有利于国产头部企业的业绩增长。
②微波消融领域:肿瘤消融是一种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直接应用化学药物或物理灭活的精准、微创治疗技术。该技术可分为化学消融和物理消融两种方式,其中微波消融是物理消融手段的一种,通过热能加热肿瘤组织,使其凝固坏死。该技术在肿瘤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预计2023年,癌症的年检出数量将超过每年约1,000万例。当前,全球肿瘤消融市场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据中金企信数据分析,全球肿瘤消融市场规模在2023年约为167亿美元,预计从2024年至2030年将以13.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其中微波消融是增长最快的技术。
③一次性内镜领域: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耗材化的趋势逐渐形成,一次性内镜开始在医疗行业的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相比传统的重复使用内镜,一次性内镜具有结构简单、无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方便使用等优点。随着一次性内镜的技术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已经开始认可和采用一次性内镜,包括支气管镜、胆道镜、输尿管镜、鼻咽镜等领域。《美国感控杂志》2018年发布的文章显示,内镜在医疗器械交叉感染风险排行榜中位列第一,70%以上的内镜存在洗消不完全的问题,接近四分之三的常用内镜被细菌污染。美国FDA在2022年发布的安全提醒中表示,约有6%的十二指肠镜被高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随着一次性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成本也得到了大幅下降,这使得其逐渐获得市场认可,并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统计数据,2023年全球一次性内镜市场规模为9.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0%,将在2033年达到25亿美元。中国的一次性内镜行业正在快速发展,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对卫生安全要求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采用一次性内镜。根据统计数据,中国一次性使用医用内镜市场规模自2016年的1,120万元人民币增至2020年的3,680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4.6%;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14.2亿元人民币,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107.6%;到2030年进一步增至93.681亿元人民币,2026-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45.8%。
(2)主要技术门槛:微创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高度技术化、人才密集的跨学科领域,需要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力学、光学成像、电子、图像处理、精密机械、软件等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的综合运用,才能开发出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产品。因此,长时间的专业技术积累和深刻的临床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3)市场竞争格局:近年来,内镜配套诊疗器械市场持续扩容。在全球内镜诊疗市场,波士顿科学的市场占有率为36%,奥林巴斯为34%,库克为13%,其余企业合计为17%。
1、微波消融领域:子公司康友医疗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微波治疗设备及耗材的科研、制造和销售。该公司的肿瘤微波消融产品已获得45多项授权专利,其中包括13项发明专利,技术水平位于国内领先地位,产品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据PubMed搜索显示,在全球关于微波消融诊疗的医学文献中,约14%的文献及研究使用了康友医疗的微波消融治疗系统。康友医疗与解放军总医院梁萍教授团队合作开发的“微波消融设备的研发与临床应用”项目,2014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一次性内镜领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次性内镜市场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南微医学的一次性胆道镜成为了国内第一个获得注册证的产品,其高清图像质量可以使医生直接观察病变,而其纤细的外径使医生可以轻松处理曾经是消化道最后一个盲区的肝内胆管和胆囊病变,同时还拥有更大的工作通道,可以使用更多器械开展各种镜下治疗。
(4)产业发展前景分析:2020年,国家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明确提出“全面推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推进构建区域性、全国性联盟采购机制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第一批医疗器械带量采购等政策落地,医疗行业整体价格体系和竞争格局正在被重塑;同时,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以及国家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支持和期望,这些趋势推动医疗器械需求不断提升。
2023年是后疫情时代的元年。历经三年冲击,伴随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内企业均在探索重回新常态的发展路径。目前,微创诊疗技术日趋成熟,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已渗透到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成为日常诊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新的形势下,内镜下微创诊疗行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行业前景景气。医疗技术快速发展,让人民群众及时接受具有临床价值或成本效率优势的新医疗技术服务,是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恶性肿瘤是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占到成人肿瘤发病率半数以上,严重威胁国人生命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为实现此目标,消化道肿瘤防治工作已成为重中之重。而中国胃肠镜检查的渗透率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政府对健康事业的持续推动,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内镜检查将成为适龄人群的主流刚需,在较长时间里持续上升且不受季节性周期性影响。从国外情况看,美国、欧洲、日本及新兴国家对内镜下微创诊疗器械的需求较大且保持不同程度增长,行业景气度具有可持续性。
2)癌症早诊早治。“发现一例早癌,拯救一个病人,挽救一个家庭”已成为社会共识。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加强重大疾病防治上,面对受癌症困扰以千万计家庭的现实,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缓解民生的痛点。2019年9月,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打造以癌症防治为核心的健康产业集群。其中明确提出,制订重点癌症早诊早治指南,对发病率高、筛查手段和技术方案比较成熟的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重点癌症,组织制订统一规范的筛查和早诊早治技术指南,在全国推广应用;试点开展癌症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能力提升建设工程,支持县级医院建设“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中心”,在试点地区开展食管癌、胃癌的机会性筛查。现在,国家在政策层面,把推动癌症早防早治与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和精准扶贫直接挂钩,出台的一系列举措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医疗资源下沉。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分级诊疗,依托广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我国基层医疗市场潜在容量巨大,分级诊疗将促使全国医疗资源下沉,极大推动医疗技术的普及,同时为医疗器械企业带来高速增长的增量市场。
4)医保控费节支。2020年11月2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了《国家医疗保障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技术规范》,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升医保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对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管理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的技术指导。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健全医保支付机制和利益调控机制的重要抓手,以探索建立DRG付费体系为突破口,实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有助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向纵深推进。为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在2017年取消药品加成的基础上,国家医保局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注重实效的医保机制改革思路,2019年取消耗材加成,“以药养医”、“以械养医”的时代正式画上句号。按病种付费、诊断相关分类试点的大幕已经拉开。医保政策将成为企业和市场的指挥棒,尤其是“按病种付费”、“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等政策的推行,使医院的药械采购从“利润中心”变为“成本中心”,控费节支是大势所趋,价格下行是人心所向,有利于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5)高值耗材治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需求快速增长,医用耗材的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医用耗材种类繁多、部分产品价格偏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医疗费用支出,必须进行合理的监管整治。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印发《关于以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基础上,要探索逐步将高值医用耗材纳入国家组织或地方集中采购范围。2020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全面实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医用耗材价格形成机制”,必将有力推动医用耗材行业走向规范化、合理化。
6)加强进口替代。《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组织实施包括高端诊疗设备在内的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并明确到2025年,相关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提出,要培育若干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领军医疗器械企业和一批具备较强创新活力的创新型医疗器械企业,扩大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主流高端产品全面实现国产化,引领筛查预警、早期诊断、微/无创治疗等新型医疗产品全面实现国产化。而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高端装备是进口品牌占据主导地位。未来几年,随着国内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加速,相关医疗器械的品质功能和用户体验不断提升,以及医保控费的深入推进,国内创新医疗器械市场有望迎来进口替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