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31年全球及我国增材制造行业市场监测及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排名调研报告-中金企信发布
报告发布方: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专业权威编制服务机构(符合发改委印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中金企信国际咨询:集13年项目编制服务经验为各类项目立项、投融资、商业合作、贷款、批地、并购&合作、投资决策、产业规划、境外投资、战略规划、风险评估等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编制、设计、规划、咨询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项目实施落地、提升项目单位申报项目的通过效率。
(1)增材制造下游应用领域:目前,增材制造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消费及电子产品、医疗、科研等领域。相对于激光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技术,电子束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技术尚在产业化应用的发展阶段,应用范围仍有待进一步扩展,目前集中在医疗、汽车电子与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
1)医疗:在医疗领域,电子束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骨科植入物的研发和批量生产中。首个获得欧盟CE认证、美国FDA认证以及中国NMPA认证的3D打印骨科植入物均采用该技术制造,目前全球已超过30万例EB-PBF钛合金髋臼杯获得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无临床同品种比对取证政策的实施,取证周期大幅降低,越来越多医疗器械的3D打印骨科植入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国内已有50个3D打印骨科植入物获得了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中32个是在2023年以后获得的,这超过了2015年至2022年的总和。在50个产品中,有个27采用EB-PBF技术,因此电子束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技术是目前3D打印骨科植入物的主流制造技术。基于良好的临床使用效果以及较低的制造成本和较高的生产效率,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将EB-PBF骨科植入物纳入集采范畴,这使得电子束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骨科植入物市场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
2)汽车电子与半导体:铜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及良好的力学性能,可显著提升构件的热交换效率和电流传输效率,因而在汽车电子、半导体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电子束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技术(EB-PBF)凭借较高的能量密度以及铜对电子束较低的反射率,可实现纯铜的高质量成形(致密度>99.8%)。
相比之下,激光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技术(L-PBF)工艺利用传统红光激光作为热源时,受限于铜对其较高的反射率,制备纯铜的最高致密度约为95%。上述优势使得EB-PBF技术在复杂纯铜零部件的制备中表现出显著优势,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及半导体领域。
在汽车电子领域,常用到感应加热技术,它是一项高效、节能、环保的热处理技术,在汽车制造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商用车为例,单台车感应淬火零件数量达到250件(3000多个规格),年感应热处理零件总数大于7.5亿件,纯铜感应线圈需求量在20万件以上。铜感应线圈的传统加工工艺是依靠车、铣、钻、磨切等“减材”成形方法+拼焊,存在零件设计自由度受限,复杂构形无法制备,拼焊焊点多,易开裂,无工艺标准,随意性大,工艺一致性差,寿命短,相关配套耗材浪费大等问题。通过EB-PBF成形铜感应线圈,可以使得零件整体成形,无需手工弯曲和焊接,设计自由度提升,可根据应用需求灵活调整设计。
此外,通过设计、打印质量控制、软件使质量更具可重复性,优化几何形状,提升性能。最后,电子束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铜感应线圈相对于传统工艺可以增加感应线圈的冷却面积,提高寿命。从国际市场来看,著名感应加热设备制造商GHInduction采用瑞典Arcam的EB-PBF设备制造的电子束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纯铜感应器已获得批量应用。
国内市场方面,赛隆股份利用自主开发EB-PBF设备制造的半轴类和轮毂类纯铜感应线圈已在国内14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生产线进行验证及应用,用户使用效果优异,相对于传统方法制备的感应线圈,具有成形质量优、使用寿命长、设计自由度高、导电性能优异、制造周期短、硬化效果好,励磁磁场穿透更深、更均匀等特点。
纯铜具有极高的导电性与导热性,在热管理领域表现突出,尤其在半导体等对高效散热需求迫切的领域中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然而受限于传统铜材制造工艺,相关结构在设计与制造方面难以充分优化。EB-PBF技术的出现,使得具备内部中空或网格结构的设计成为可能,结合其较高的成形致密度,相比传统方案,可提高数倍冷却效果、应用性能和服役极限。目前,EB-PBF技术已应用于在纯铜散热器、纯铜热交换器的制造中。
3)航空航天:在航空航天领域,电子束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正逐步改变传统制造模式,为制造复杂且轻量化的关键部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相较于激光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技术,电子束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技术(EB-PBF)在高真空环境下运行,能够有效抑制金属材料的氧化,并借助预热工艺降低残余应力,从而实现高温下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较高的制造精度。例如,GE旗下的意大利航空航天引擎制造商AvioAero已采用EB-PBF设备制造钛铝涡轮叶片,并成功应用于GE9X发动机中。据报道,采用该技术制造的涡轮叶片不仅大幅降低了零部件重量,而且使发动机的燃油效率较前代产品提高了约10%。随着航空航天装备对轻量化要求的不断提升,同时随着以钛铝合金为代表的新材料的不断普及推广,EB-PBF技术在航空航天产业链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2)全球增材制造行业发展趋势:经过多年发展,增材制造产业进入加速成长期,近五年增材制造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整体呈现增长态势。2020年全球增材制造产业的行业增长率有所放缓,但2021年后增材制造行业恢复快速增长态势。根据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增材制造市场规模(包括产品和服务)达到219亿美元,同比增长9.1%。根据中金企信数据预测,到2034年全球增材制造市场规模将达到1145亿美元,1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18%。
(3)中国增材制造行业发展趋势:随着增材制造市场应用程度不断深化,在各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未来几年增材制造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根据统计,2023年中国增材制造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67亿元,同比增长14.69%。预计2024年中国增材制造行业市场规模为415亿元,2024-2029年行业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超1200亿元,2024-2029年CAGR约为19.5%。(3)细分领域——增材制造设备行业发展趋势
根据中金企信数据统计,2023年全球有328家制造商生产和销售工业3D打印设备,与2022年相比,增加了46家,其中有40家的工业3D打印系统销量超过了100套。中国的3D打印设备制造商从2022年的37家增加到了44家,位居全球第二。在销售额方面,2023年全球3D打印设备销售额为36.7亿美元,下降3.4%。截至2023年底,北美、欧洲、亚太3个地区累计装机量占全球的90%以上。其中北美是最大的增材制造市场,其3D打印设备销售收入占全球36.14%。欧洲第二大市场,其设备销售收入占全球总增材制造收入的30.40%。亚太地区以26.41%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
(5)细分领域--制粉设备领域情况及趋势:基于应用端的持续放量,球形金属粉末市场持续增长。中金企信数据显示,预计2029年全球3D打印球形金属粉末市场规模将达到23.8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0.6%,其中中国3D打印球形金属粉末市场占据全球约18.41%的市场份额。作为3D打印球形金属粉末的主流制备技术,随着应用端对于3D打印零件越来越苛刻的性能要求,因制备出的粉末具有优异的性能指标,等离子旋转电极雾化制粉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市场规模有望保持持续增长。
(6)细分领域--增材制造服务领域情况及趋势:根据中金企信数据统计,2023年全球3D打印服务和产品的销售额分别为124亿美元和76.3亿美元,相对2022年分别增长了15.5%和4.7%。随着金属3D打印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增材制造技术正在从原型样的小批量定制化生产技术向零件最终制造的批量化生产技术转变。
第1章 市场综述
1.1 增材制造定义及分类
1.2 全球增材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1.2.1 全球增材制造市场收入,2019-2024
1.2.2 全球增材制造市场销量规模,2019-2024
1.2.3 全球增材制造价格趋势,2025-2031
1.3 中国增材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1.3.1 中国增材制造市场收入,2019-2024
1.3.2 中国增材制造市场销量规模,2019-2024
1.3.3 中国增材制造价格趋势,2025-2031
1.4 中国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分析
1.4.1 中国在全球增材制造市场的占比,2019-2024
1.4.2 中国与全球增材制造市场规模增速对比,2019-2024
1.5 行业发展机遇、挑战、趋势及政策分析
1.5.1 增材制造行业驱动因素及发展机遇分析
1.5.2 增材制造行业阻碍因素及面临的挑战分析
1.5.3 增材制造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5.4 中国市场相关行业政策分析
第2章 全球头部厂商市场占有率及排名
2.1 全球头部厂商市场占有率,2019-2024
2.2 增材制造价格对比,全球头部厂商价格,2019-2024
2.3 全球增材制造行业集中度分析
2.4 全球增材制造行业企业并购情况
2.5 全球增材制造行业头部厂商产品列举
2.6 全球增材制造行业主要生产商总部及产地分布
2.7 全球主要生产商近几年增材制造产能变化及未来规划
第3章 中国市场头部厂商市场占有率及排名
第4章 全球主要地区产能及产量分析
4.1 全球增材制造行业总产能、产量及产能利用率,2019-2024
4.2 全球主要地区增材制造产能分析
4.3 全球主要地区增材制造产量及未来增速预测,2025-2031
4.4 全球主要生产地区及增材制造产量,2019-2024
4.5 全球主要生产地区及增材制造产量份额,2019-2024
第5章 2019-2024年中国增材制造行业运行状况监测分析
5.1 中国工业总产值分析2019-2024年
5.1.1 中国增材制造行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5.1.2 不同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5.1.3 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比较
5.2 中国增材制造行业总销售收入分析2019-2024年
5.2.1 中国增材制造行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5.2.2 不同规模企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5.2.3 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收入比较
5.3 中国增材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分析2019-2024年
5.3.1 中国增材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分析2019-2024年
5.3.2 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5.3.3 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5.4 增材制造行业集中度分析
5.4.1 增材制造市场集中度分析
5.4.2 增材制造企业集中度分析
5.4.3 增材制造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6章 中国增材制造行业产业链发展状况及前景趋势分析
6.1 增材制造行业产业链简介
6.1.1 增材制造行业产业链结构分析
6.1.2 增材制造行业产业链分布情况
6.2 增材制造行业上游分析
6.2.1上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6.2.2上游行业供给现状分析
6.2.3上游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6.2.4上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6.3 增材制造行业下游分析
6.3.1 下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6.3.2 下游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6.3.3 下游行业消费结构分析
6.3.4 下游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第7章 2019-2024年中国增材制造进出口数据监测
7.1 我国增材制造产品进口分析
7.1.1 进口总量分析2019-2024年
7.1.2 进口结构分析2019-2024年
7.1.3 进口区域分析2019-2024年
7.2 我国增材制造产品出口分析
7.2.1 出口总量分析2019-2024年
7.2.2 出口结构分析2019-2024年
7.2.3 出口区域分析2019-2024年
7.3 我国增材制造产品进出口预测
7.3.1 进口分析2019-2024年
7.3.2 出口分析2019-2024年
7.3.3 增材制造进口预测 2025-2031年
7.3.4 增材制造出口预测2025-2031年
第8章 主要国家/地区需求结构
8.1 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增材制造市场规模增速预测,2025-2031
8.2 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增材制造市场规模,2019-2024
8.3 美国
8.3.1 美国增材制造市场销售规模,2019-2024
8.3.2 美国市场不同应用增材制造份额,2019-2024
8.4 欧洲
8.4.1 欧洲增材制造市场销售规模,2019-2024
8.4.2 欧洲市场不同应用增材制造份额,2019-2024
8.5 中国
8.5.1 中国增材制造市场销售规模,2019-2024
8.5.2 中国市场不同应用增材制造份额,2019-2024
8.6 日本
8.6.1 日本增材制造市场销售规模,2019-2024
8.6.2 日本市场不同应用增材制造份额,2019-2024
8.7 韩国
8.7.1 韩国增材制造市场销售规模,2019-2024
8.7.2 韩国市场不同应用增材制造份额,2019-2024
第9章 2025-2031年增材制造行业前景展望与趋势预测
9.1 增材制造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9.1.1 国内增材制造行业盈利能力分析2019-2024年
9.1.2 国内增材制造行业偿债能力分析2019-2024年
9.1.3 国内增材制造产品投资收益率分析预测2025-2031年
9.1.4 国内增材制造行业运营效率分析2019-2024年
9.2 国内增材制造行业投资机会分析2019-2024年
9.3 国内增材制造行业投资热点及未来投资方向分析2025-2031年
9.3.1 产品发展趋势
9.3.2 价格变化趋势
9.3.3 用户需求结构趋势
9.4 国内增材制造行业未来市场发展前景预测2025-2031年
9.4.1 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9.4.2 市场结构预测分析
9.4.3 市场供需情况预测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相关报告推荐(2024-2025)
《2025-2031年模具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及重点品牌市场占有率评估预测报告》
《全球抛光研磨机器人行业市场发展态势分析及竞争战略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2025版)》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十五五”市场战略研究及投资建议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2025版)》
《2025-2031年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供需形势、进出口分析及前景调研报告》
《2025-2031中国核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投资策略分析报告-中金企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