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认证:中国VE行业总体规模分析及主要地区产能产量分析-中金企信发布
报告发布方:中金企信国际咨询《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VE市场调查与行业发展分析研究报告-中金企信发布》
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专业权威编制服务机构(符合发改委印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中金企信国际咨询:集13年项目编制服务经验为各类项目立项、投融资、商业合作、贷款、批地、并购&合作、投资决策、产业规划、境外投资、战略规划、风险评估等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编制、设计、规划、咨询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项目实施落地、提升项目单位申报项目的通过效率。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相关报告推荐(2023-2024)
《全球及中国蛋氨酸市场占有率调研分析及市场容量发展预测研究报告(2024版)-中金企信发布》
《2024-2030年中国羟胺盐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分析及优势企业竞争份额评估报告-中金企信发布》
《全球及中国硝酸行业市场深度调研2024-2030(市场份额、应用领域及区域分析)-中金企信发布》
《中国季铵碱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规划指导可行性预测报告(2024版)》
《全球与中国氟化冷却液市场发展趋势及竞争格局评估预测报告(2024版)-中金企信发布》
1.VE基本情况
自1922年HerbertEvans和KatharinBishop首次发现VE至今,人们已广泛认可VE是一种人类和动物必须的营养素,并将其应用于食品、化妆品、饲料等多个领域。VE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包括:①增强动物的繁殖能力,VE可使垂体前叶促性腺分泌细胞亢进,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精子的生成和活动,增加卵巢功能,使卵泡黄体细胞增加;②抗氧化作用,VE能消除脂肪及脂肪酸自动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自由基,使细胞膜免受过氧化物的氧化损伤;③提高机体免疫力,VE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2和皮质酮的生物合成来促进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细胞吞噬作用。目前VE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用途最多、产销量最大的主要维生素品种之一,与维生素C、维生素A一起成为维生素系列的三大支柱产品。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VE产品,按其来源可以分为天然VE和人工合成VE。科学研究表明,较人工合成的VE,天然VE在人体吸收效率、安全性、生理活性和营养价值方面均更胜一筹。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天然VE产品无论在食品、药品保健,还是在畜牧生产领域越来越受到欢迎。
2.VE产业链概况
目前合成VE在整个VE行业占主导地位,这是两者不同生产特点决定的。
天然VE是以VE含量丰富的油料精炼过程中的副产物DD油为原料进行提取生产,受制于种植原料的产量上限以及提取成本,天然VE相较合成VE,其成本与产量均无优势,但其以更高的生物活性、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主要应用于高端的医药、保健品、化妆品和食品添加剂。合成VE则通过化工合成制得,原材料为基础化工原料,可以简单而便捷的扩大生产规模,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具备经济性与易得性,更多的用于饲料添加剂、化妆品和食品饮料。随着人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基于天然VE绿色、生物活性高等优势,在食品、化妆品、饲料等各类领域,天然VE会对合成VE逐步形成替换。
目前,合成VE集中度较高,主要产能集中在新和成、浙江医药、能特科技、巴斯夫、帝斯曼几家公司;天然VE代表性公司有发行人、中粮天科、丰益生物、江苏科鼐、浙江伊宝馨等企业。
3.VE行业的发展趋势
①天然VE应用的深加工
单纯的天然VE产品因其活跃的生理性质在应用领域受到了一定制约。一方面,α-生育酚虽然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质,但也极易被氧化,尤其是在贮藏和运输的过程中发生变质。另一方面,天然VE属于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性有效成分或界面难以均匀混合,不利于消化吸收。因此,近年来人们开始研究将天然VE进一步深加工,比如将脂溶性天然VE变成可以水溶的天然VE衍生物,这不仅便于VE产品的储存,还提升人体的生物利用度,有效提升了天然VE的附加值。
目前,天然VE可进一步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产品主要包含VE琥珀酸酯、VE醋酸酯/乙酸酯、VE烟酸酯、VE棕榈酸酯、VE亚油酸酯等。VE琥珀酸酯是VE最主要的酯化衍生物,不仅保留了VE的特性,同时还具有VE所不具有的抗肿瘤功效;VE亚油酸酯可用作肿瘤抑制剂,也可用于配制对皮肤、头发具有营养、保湿和抗衰老等作用的高档化妆品;VE烟酸酯兼具VE和烟酸二者作用,既可以补充VE,同时可以为人体补充烟酸(维生素B3)。
②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合成VE以基础化工原料为原材料、技术工艺成熟,因此较早的完成了行业整合,无论世界还是国内,行业集中度已较高,而我国的合成VE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帝斯曼、巴斯夫和我国的浙江医药、新合成、能特科技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与合成VE类似,天然VE也将走上行业整合的道路。由于天然VE主要来源DD油的综合提取,因此行业发展格局将与植物甾醇行业相同,即随着市场对天然VE越来越重视而合成VE又占据了中低端市场的情况下,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将得到快速发展,进而在马太效应下,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