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其中卫星导航及商业航天市场增长率将逐步上升
报告发布方:中金企信国际咨询《2024-2030年航空航天行业全产业结构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相关报告推荐(2023-2024)
《航空航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金企信编制》
《单项冠军市场占有率-航空航天市场占有率认证报告(2024版)》
《2024-2030年卫星导航及综合PNT行业市场调研及战略规划投资预测报告》
《2024-2030年商业航天市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及投资规模前景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
《商业航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金企信编制》
1、卫星导航及综合PNT产业基本概述:卫星导航系统以其定位、导航、授时等功能成为交通、通信、电力、金融、搜救等领域和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产生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2020年7月,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即北斗三号)正式开通服务,标志着我国已建成具有完全自主可控能力的时空基准设施。随着北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应用需求不断出现,对时空信息、定位导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室内、地下、水下等,时空信息、定位导航也从卫星导航为主向空天地海协同的综合PNT(定位、导航、授时)体系方向发展。2022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指出预计2035年全面建成下一代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中国时空体系,系统本身的性能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要和新兴技术进一步融合,比如移动通信、低轨通信、传统惯性导航等,未来无论在世界上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有其提供安全、可靠的时空技术,未来无论是在水下、地面、室内、空中、深空甚至遥远的太空,都有北斗,都有中国的时空体系。
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是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国家“新基建”战略的重要基础支撑,已经在国民经济、国防军事中得到广泛应用,建立了从芯片、板卡、天线到终端、软件和服务的全自主产业链,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4,690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增长16.29%,其中卫星导航核心产业(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产值达到1,454亿元,同比增长12.28%;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约18.20%,达到3,236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7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将达17,000亿元左右。
卫星导航产业规模的持续增长和新应用需求的不断出现,对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精度、可用性、安全性等,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也从卫星导航为主向空天地海协同的综合PNT方向发展。近年来,美国首先提出了弹性PNT概念,建议在逐步采用新技术体制、不断提升卫星导航系统自身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卫星导航之外的导航技术,确保卫星导航失效条件下关键基础设施的导航定位可用性;积极开展多种研究,应对“导航战”带来的挑战,继续加强区域无线电导航增强系统研究。
2、航天产业与航天测控产业现状:中国已经进入航天大国行列,开启了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根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8年以来,我国航天发射活动呈现强劲态势,不论是发射次数、发射航天器数量还是发射载荷均呈快速增长态势,发射次数和发射质量均创新高。快速增长的航天活动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
2018-2022年中国航天发射现状分析

数据整理: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2015年10月,《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正式发布,探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新机制。2016年12月,国务院发表《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表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在这些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商业航天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5月,国防科工局与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微小卫星有序发展和加强安全管理的通知》这一规范性文件,旨在引导微小卫星规范有序发展,拓展应用领域,提高应用效益。根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2015-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保持着2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万亿元;预计未来3年,相关产业将继续以超20%的增长率进行扩张,预计2022年将突破1.5万亿元,2024年有望达到2.3万亿元。
2022年7月,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发布《State of the Satellite Industry Report 2022》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3,867亿美元,卫星产业收入达2,790亿美元,在航天产业中占比72%。根据该报告,2021年全球共发射1,713颗卫星,其中商业通信卫星占比82%,与2020年相比增加40%以上。
2021年商业低轨互联网星座继续保持大规模部署态势,其中仅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和一网公司(Oneweb)就分别发射了989颗“星链”卫星和284颗“一网”卫星4。欧洲咨询公司(Euroconsult)预测,未来十年(2018-2027年)全球政府及商业机构将发射3,300颗卫星,其中2,300颗为中低轨卫星,卫星产业市场空间达2,840亿美元,较过去十年增长25%。根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在轨运行的4,852颗卫星中属于美国的卫星有2,944颗,属于中国的仅有499颗5。中国在轨卫星数量与美国有着巨大差异,未来中国卫星产业仍存在巨大发展空间。航天测控及相关地面测试作为卫星研制、生产、发射和运维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支撑,将与卫星产业及航天产业同步快速发展。
3、国防军工产业:近年来我国国防投入不断增加,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加速、新型装备定型列装加快,尤其是现代化、无人化、智能化武器装备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根据财政部公布数据,我国2023年中国国防费预算总额约为15,5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
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国防费用支出占GDP比重处于较低区间,历史欠账较多。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防实力与之相比还不匹配,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安全战略需求还不相适应,未来国防装备现代化的需求仍然较高。党的二十大强调“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前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东欧、西亚地区冲突或将加速全球新一轮的军费开支。地区冲突带来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大幅提高,我国军费将维持稳步增长。根据《新时代的中国国防》,我国国防费用中装备费占国防费用比重不断上升,从2010年的33.2%快速上升到2017年的41.1%,且2015年以后均保持在40%以上,武器装备尤其是新型、智能武器装备具有较大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