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31年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市场环境分析及市场前景评估报告-中金企信发布
报告发布方: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根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市场规模为 亿元,产值 亿元,同比增长 %,预测到2030年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市场规模为 亿元同比增长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进口量呈现增长态势,2023年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进口量 ,行业出口量 ,同比增长 %。2023年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需求量为 ,预测到2030年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需求量达到 ,同比增长 %。
1)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全称: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为国家统计局涉外调查许可单位&AAA企业信用认证机构,致力于“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行业市场占有率认证&证明、产品认证&证明、国产化率(认证&报告)、项目可行性&商业计划书专业解决方案”的专业咨询顾问机构。
2)截止2023年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已累计完成各类咨询项目15万余例(其中完成:定制/专项调查项目数量25000+例。项目可行性&商业计划书42000+例。行业研究报告83000+例。),各类市场占有率&市场份额认证&证明项目3200+例,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单项冠军证明项目2900+例,行业地位&品牌认证&服务项目2000+例,销售排名&领先认证&证明项目1500+例),为2.3万+不同领域企业提供专业、权威的三方认证服务。
3)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市场占有率、市场排名认证服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4)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专业权威编制服务机构(符合发改委印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中金企信国际咨询:集13年项目编制服务经验为各类项目立项、投融资、商业合作、贷款、批地、并购&合作、投资决策、产业规划、境外投资、战略规划、风险评估等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编制、设计、规划、咨询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项目实施落地、提升项目单位申报项目的通过效率。
5)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定制服务-依托自建数据库、专业自建调研团队及官方&各领域专家顾问、国内外官方及三方数据渠道资源等为各领域客户提供专属定制类全套解决方案。
航空机械业务中主要代表性产品为航空减速控制器以及航空阻尼器,相关产品最终所列装的武器装备为我国最新一代战斗机。由于军工行业的特性,整个行业的最终客户为军方,军方对于相关武器装备的需求规划,决定了相关产品的未来需求量以及产量,且相关产品与最终列装武器装备产量关联度较高。因此,航空机械相关业务的发展良好与否取决于我国军用航空器尤其是战斗机行业的发展是否良好。
(1)军用航空装备制造业基本情况
战斗机在中国军用航空装备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战斗机是用于夺取制空权的核心武器装备。战斗机是用于在空中消灭敌机和其他飞航式空袭兵器、夺取制空权的军用飞机,一直是最受重视、发展最快的机种。回顾航空发展史,最先进的航空技术一般都首先用于战斗机,可以说战斗机的技术代表着航空科技发展的前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航空的实力和军用航空工业的发展水平。
战斗机在一战中萌芽,依靠活塞发动机驱动;二战末期,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出现催生了喷气式战斗机。随后喷气式战斗机呈螺旋上升式发展,体现了作战思想和武器装备发展的相互牵引,至今已发展至第四代。目前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机在“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先敌摧毁”的空战理念指引下,开始强调隐身性、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敏捷性、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的“4S能力”,作战方式也转变为超视距攻击、系统作战为主。
同时,中国目前战斗机产业与国际最顶尖航空力量相比,三四代先进战机的占比偏低。我国周边未来可能面临来自多方的压力,中国国防需要更有力的装备保障。而根据中金企信数据,根据报告,截至2022年底,美服役战斗机均为较为领先的三代机和四代机,占比分别为76%和24%,而我国现役四代机仅有19架(占比2%),考虑已交付战机占比仍然较小,新一代战机需求迫切且确定,尤其十四五期间放量可期。
(2)战斗机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
中国战斗机的发展现状为总量大、代次差、功能欠缺。根据中金企信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战斗机总量达到1,052架,位居全球第二位,但与第一位仍有较大差距,第一位战机总量为中国的1.5倍。我国现役战斗机中二代战机占比46%,第一位已全部列装了三代机和四代机,对我国存在代际优势,同时中国战斗机序列中可对地对海攻击的多功能战斗机、航母舰载机等机型占比相对较低。需求端与战略端共同推动战斗机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
需求端:存量机型升级换代即我国当前较为落后的二代战机批量退役,被替换为三代战机或四代战机。根据中金企信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第二代战机歼-7和歼-8共483架,占我国战斗机总数的比例超过40%。从历史规律来看,某一型号战斗机的批量退役,会伴随着另一个型号战斗机列装数量的增加。例如2010年海军装备的歼-8开始退役,同年海军装备的歼-10数量开始增长。未来十年,如果二代战机批量退役,空缺被第三代或第四代战斗机替换,将催生巨大换装空间。近年空军重大演习亦释放二代战机可能退役的信号。2017年空军“金头盔”对抗训练中,没有出现第二代战斗机歼-7和歼-8,参与对抗训练的全部为第三代战斗机;2017年空军“红箭”对抗演习中,同样没有二代战斗机参与。2017年的两次空军重大演习中均没有出现二代战斗机的身影,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二代战斗机即将退役的信号。我国空军已经实现了从二代机向三代机转型,正在形成以三代机为主体、四代机为骨干的装备体系结构。同时,从客观上来看,目前二代战斗机的装备使用年限也已临近。歼-6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完全退役的战斗机型号,在2009年之前开始逐步退役,2010完全退役,从停产到完全退役大概经历了27年时间。歼-7、歼-8在上世纪70-80年代大量交付,最新一批也服役10年左右。考虑到美国已没有服役状态的第二代机,中国二代机更新换代需求迫切,若按照装备年限20年来测算,未来十年歼-7和歼-8将全部退役。
战略端:空军战略转变指明战斗机发展方向、推动战斗机列装的需求。过去,中国的空军战略强调“国土防空”,《2002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指出解放军空军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国土防空。但是在《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指出空军加快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此后多版的国防白皮书中,均给出了“攻防兼备”的空军战略。战斗机作为执行空军战略、贯彻战术部署的重要武器装备,将按照“攻防兼备”的战略方向发展。“攻防兼备”战略的“攻”要依靠可对地攻击的多用途战斗机和舰载机,摧毁敌军地面或海面的有生力量。中国过去空军战略以“国土防空”为主,可对地攻击的多用途战斗机和舰载机占比与美国相比较低,未来可对地攻击多用途战斗机和舰载机存在补短板的增量空间。2018年2月中国空军发布宣传片《歼-16飞来了,歼-20的好搭档!》,并给出官方解读称,歼-16为国产新型多用途战斗机,与歼-20等战斗机搭档使用,歼-20凭借空战夺取制空权,歼-16凭借对地攻击能力清理战场,进一步增强空军进攻和防空作战能力。同时,外部局势的压力不容忽视,在日渐增长的保卫我国领土主权完整性的需求下,外部局势的压力凸显了中国发展高性能多机型战斗机的必要性。
(3)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军用航空配套领域主要分为国产飞机配套及引进飞机配套两方面。军用国产飞机配套领域,主要由中航工业集团主导,中航工业在我国飞机市场具有主导地位并受国家政策的支持。中航工业集团是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于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重组整合而成立。目前,中航工业业务以飞机、直升机为龙头,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和航空武器配套齐全,技术基础较完备,具有较强实力。
从我国飞机产业链条来看,军方或民用飞机使用单位是飞机主机的终端用户,中航工业旗下的各主机厂商为军用飞机的总装厂商。其他机载设备供应商主要为军机部件的配套商,在业务上可以分为一级配套、二级配套、三级配套等。鉴于中航工业在我国军用航空市场具有主导地位,飞机产业链其他各环节配套业务的参与者大多与中航工业及其下属单位开展业务合作,共同参与飞机的制造,造成目前我国军用飞机机载设备领域各企业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格局。
①设计技术要求高
为了满足更高的总体指标要求,就必须相应提高对各部件的指标要求,这对各部件的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制造过程中,为提升整体航空器的性能,航空装备在设计阶段就要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的因素来进行工艺材料等条件限制下的最极致的性能。
②试验测试技术要求高
根据国内外成熟发动机的研制经验,从零组件、部件再到核心机、整机,一般一型发动机研制需要开展10万小时的零部件试验,4万小时的附件试验和1万小时的整机试验。为满足测试要求,现代航空装备对测试设施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细,并应用了各种先进的试验测试技术,如遥测技术等。
③可靠性要求高
航空器是国民经济和军事中应用广泛的主要动力机械之一。其可靠性是指航空器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航空器可靠性是航空器的重要质量指标,它不仅是产品设计者、制造者所应考虑的问题,也是使用者最为关切的事情。可靠性对航空器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具有头等重要意义。
④工艺技术要求高
在进行机械加工的过程中,按照技术标准和正确的参数对于零件进行大小、尺寸、位置、形状的改变就是我们常说的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工艺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生产过程甚至是产品的质量。航空装备由于其工作环境恶劣,工作载荷高,对其相关零件的加工的工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1章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相关概述
1.1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定义及特征
1.1.1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定义
1.1.2 行业特征分析
1.2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商业模式分析
1.3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1.3.1 经营风险分析
1.3.2 管理风险分析
1.3.3 法律风险分析
1.4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4.1 行业管理体制
1.4.2 行业相关标准
1.4.3 行业相关发展政策
1.5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壁垒分析
1.5.1 人才壁垒
1.5.2 经营壁垒
1.5.3 品牌壁垒
第2章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2.1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2.1.1 行业相关政策动向
2.1.2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规划
2.2 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2.2.1 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2.2 行业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3 行业社会需求环境分析
2.3.1 行业需求特征分析
2.3.2 行业需求趋势分析
2.4 行业产品技术环境分析
2.4.1 行业技术水平发展现状
2.4.2 行业技术水平发展趋势
第3章 全球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运行分析
3.1 全球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运行回顾
3.2全球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发展动态
3.3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区域竞争格局
3.4 重点区域市场现状及前景评估
3.4.1 北美市场
3.4.2 欧盟市场
3.4.3 亚太市场
3.5 2025-2031年全球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4章 2024年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经营情况分析
4.1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4.1.1 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4.1.2 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4.2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供给态势分析
4.2.1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企业数量分析
4.2.2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4.2.3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企业注册资本情况
4.2.4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企业区域分布情况
4.3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消费态势分析
4.3.1 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消费情况
4.3.2 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消费区域分布
4.4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消费价格水平分析
第5章 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5.1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竞争格局
5.1.1 行业品牌竞争格局
5.1.2 区域集中度分析
5.2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五力竞争分析
5.2.1 现有企业间竞争
5.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5.2.3 替代品威胁分析
5.2.4 供应商议价能力
5.2.5 客户议价能力
5.3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SWOT分析
5.3.1 优势分析
5.3.2 劣势分析
5.3.3 机会分析
5.3.4 威胁分析
5.4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5.4.1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竞争概况
5.4.2 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竞争力分析
5.4.3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6章 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上游产业剖析
6.1 上游产业发展现状
6.1.2 上游产业发展趋势
6.1.3 上游产业对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影响分析
第7章 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下游市场剖析
7.1 下游领域发展概况
7.2 下游领域发展趋势
7.3 下游市场对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影响分析
第8章 2019-2031年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各区域市场概况及前景预测
8.1 华北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分析
8.1.1 区位条件简介及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8.1.2 2019-2024年华北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规模分析
8.1.3 2025-2031年华北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规模预测
8.2 东北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分析
8.2.1 区域经济环境分析
8.2.2 2019-2024年东北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规模分析
8.2.3 2025-2031年东北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规模预测
8.3 华东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分析
8.3.1 区域经济环境分析
8.3.2 2019-2024年华东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规模分析
8.3.3 2025-2031年华东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规模预测
8.4 华中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分析
8.4.1 区域经济环境分析
8.4.2 2019-2024年华中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规模分析
8.4.3 2025-2031年华中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规模预测
8.5 华南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分析
8.5.1 区域经济环境分析
8.5.2 2019-2024年华南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规模分析
8.5.3 2025-2031年华南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规模预测
8.6 西南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分析
8.6.1 区域经济环境分析
8.6.2 2019-2024年西南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规模分析
8.6.3 2025-2031年西南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规模预测
8.7 西北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分析
8.7.1 区域经济环境分析
8.7.2 2019-2024年西北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规模分析
8.7.3 2025-2031年西北地区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规模预测
第9章 2024年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重点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9.1 公司1
9.1.1 企业简介
9.1.2 企业经营状况
9.1.3 企业竞争力分析
9.1.4 产品/服务特色
9.2 公司2
9.2.1 企业简介
9.2.2 企业经营状况
9.2.3 企业竞争力分析
9.2.4 产品/服务特色
9.3 公司3
9.3.1 企业简介
9.3.2 企业经营状况
9.3.3 企业竞争力分析
9.3.4 产品/服务特色
9.4 公司4
9.4.1 企业简介
9.4.2 企业经营状况
9.4.3 企业竞争力分析
9.4.4 产品/服务特色
9.5 公司5
9.5.1 企业简介
9.5.2 企业经营状况
9.5.3 企业竞争力分析
9.5.4 产品/服务特色
第10章 2025-2031年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10.1 2025-2031年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10.1.1 2025-2031年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市场风险预测
10.1.2 2025-2031年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政策风险预测
10.1.3 2025-2031年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经营风险预测
10.1.4 2025-2031年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技术风险预测
10.1.5 2025-2031年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竞争风险预测
10.1.6 2025-2031年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其他风险预测
10.2 2025-2031年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10.2.1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10.2.2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10.3 2025-2031年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需求前景预测
10.4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研究结论及共研建议
10.4.1 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行业研究结论
10.4.2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10.4.3行业投资方向建议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相关报告推荐(2024-2025)
《2025-2031年全球及中国航空航天紧固件市场发展战略研究及投资可行性预测咨询报告》
《2024-2030年航空航天碳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4-2030年航空航天零部件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
《2024-2029年全球及中国航空材料市场监测调研及投资潜力评估预测报告》
《2024-2030年航空装备制造市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及投资规模前景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中金企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