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跨境综合物流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
报告发布方:中金企信国际咨询《2024-2030年跨境综合物流行业市场调研及战略规划投资预测报告》
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专业权威编制服务机构(符合发改委印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中金企信国际咨询:集13年项目编制服务经验为各类项目立项、投融资、商业合作、贷款、批地、并购&合作、投资决策、产业规划、境外投资、战略规划、风险评估等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编制、设计、规划、咨询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项目实施落地、提升项目单位申报项目的通过效率。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相关报告推荐(2023-2024)
《下游应用需求巨大:进一步推动基因递送行业加速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我国刀具流通覆盖国内外品牌刀具的流通业务,市场广阔》
《2024-2030年智能物流装备行业市场调研及战略规划投资预测报告》
《2024-2030年第三方物流行业全景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
1、我国跨境综合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①跨境物流受益于进出口贸易额增长稳步发展
跨境物流属于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细分领域之一,其发展状况与进出口贸易紧密相关。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随GDP增长稳步上升,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就2022年全年进出口情况发布会通报的数据,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增长7.7%,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其中,出口23.97万亿元,增长10.5%;进口18.1万亿元,增长4.3%。就贸易伙伴结构来看,2022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9.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2.9%,提升3.2个百分点,增速高于我国整体进出口水平和对其他贸易伙伴水平。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的稳步发展,带动了跨境物流运输需求,推动了跨境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按照2021中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14.6%估算,华创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大物流时代系列研究(十三)》估计2021年我国进出口规模对应的物流费用约5.71万亿元,具体如下:

数据整理: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②国际货运代理是跨境综合物流领域的主要参与主体
国际货运代理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或发货人的委托,以委托人或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的服务方式或经济组织。国际货运代理处于货主与实际承运人之间,通过水、空、陆等运输途径提供货物进口运输服务,业务范围包括装箱、订舱、转运、报关、报检、办理相关保险手续等。
国际货代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我国现有经营范围包括“国际货运代理”的企业超11万家,自2010年以来,我国国际货代企业年注册量整体保持较快的上升趋势,仅2019年一年的国际货代企业注册量就达到了17,026家;从注册资本来看,注册资金不超过1,000.00万元的企业占比达76.04%。现阶段,我国国际货代行业内多数企业规模较小,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前期投入少,业务模式相近,主要从事海运、空运订舱业务,通过赚取运力差价实现盈利。
中国经济持续对外开放,带动国际货运代理行业蓬勃发展,根据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CIFA)发布的数据,2016-2021年,中国国际货代物流百强企业营业收入由3,542.7亿元增长至7,419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5.93%。

数据整理: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就中国国际货代行业百强企业的构成情况来看,2021年,我国国际货代综合百强企业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尽管数量占比较低,为23%,但其营收占比却达到49.8%,在综合百强中占有绝对优势,具体情况如下:

数据整理: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从运输方式来看,陆运国际货代头部企业的增速整体快于海运和空运,陆运运输方式在跨境物流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根据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CIFA)发布的数据,2018年至2021年,陆运国际货代20强企业的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46.5%,分别超过海运和空运国际货代20强企业20.8%和37.7%的收入增速。
③国际铁路货物联运是“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区域跨境物流的重要运输方式
现阶段国际货物贸易运输方式以海运为主,全球超过90%以上的国际贸易货物量是通过海运完成的。国际铁路运输则是在国际贸易中仅次于海运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其具有运量较大,速度较快,运输风险小于海洋运输,能常年保持准点运营等优势。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中国铁路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和西伯利亚大陆桥,在早期探索开行亚欧国际列车的基础上,陆续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中亚班列、中老班列等,拉开了联通亚欧大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的大幕。
2016年6月,中欧班列统一品牌正式启用,同年10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布局西、中、东三条通道,不仅连通欧洲及沿线国家,也连通东亚、东南亚及其他地区,构建覆盖亚欧大陆的铁路通道和多式联运走廊。
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截至2023年9月,中欧班列开行10年来,累计开行7.7万列,运送货物731万标箱,货值超3,400亿美元,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特别是在2020年和2021年,中欧班列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实现逆势增长,为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助力国际抗疫合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④我国国际多式联运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空间广阔
根据数据,欧美国家经验表明,多式联运能够提高运输效率30%左右,减少货损货差10%左右,降低运输成本20%左右,减少公路交通拥堵5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运量规模仅占全社会货运量的2.9%,远低于美国的发展水平;海铁集装箱联运比例为2.5%左右,而发达国家如美国为40%、法国为35%;运行效率不高,货物中转转运所耗费的成本约占全程物流成本的30%。
2017年,交通运输部等18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多式联运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定位。通知明确,围绕构建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多式联运市场环境,已依法获得铁路、道路、水路、航空货物运输以及无车承运、无船承运、邮政快递业务经营资质或者国际货运代理备案的企业,可独立开展与其主营业务相关的多式联运经营活动,或者联合其他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组织开展多式联运经营活动,不再对其增设新的行政审批事项。
2、我国跨境综合物流行业发展趋势
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稳步增长带动跨境物流行业发展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紧密,2016年至2022年,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复合增长率达14.1%,由2016年的6.25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3.83万亿元,占我国外贸总值比例由25.7%提升至32.9%,增速高于我国整体进出口水平和对其他贸易伙伴的水平。
②跨境电商行业蓬勃发展成为跨境综合物流行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跨境电商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外贸的渠道壁垒,出口企业得以直面海外消费者。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蓬勃发展,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行业交易规模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占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的36.32%。就进出口结构来看,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占比达到77.46%,远高于进口占比。
跨境电商物流目的国众多、链条长,为满足跨境电商卖家的物流服务需求,跨境电商物流企业通过整合物流资源,设计了在部分线路上相比于邮政成本更低、配送时效更快、包裹追踪能力更好的跨境专线模式。根据中金企信数据,2020年,跨境专线物流在跨境直发模式中的占比已经达到32%。鉴于跨境电商物流的时效性要求,跨境专线物流主要采取航空包舱、公路整车和铁路集装箱等运输方式,跨境综合物流企业基于其丰富的综合物流资源能力在该等领域可以为跨境电商物流提供服务保障。
③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国际货代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
新经济形势下,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可以利用规模经济,在网络覆盖、运力配置等方面发挥及时、安全、低成本的优势。参考全球领先的DSV、德迅等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发展历程,全球头部货运代理和运输公司通过不断收并购,在业务横向和纵向上逐步扩大业务领域,成为覆盖全领域的综合跨境物流服务公司。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稳步发展,不少本土跨境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调整、联盟合作等多种方式争取市场份额,提升对运力资源的掌控力,行业整体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以中外运、华贸物流等为代表的跨境物流企业,发挥头部效应,逐步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
④跨境综合物流向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加快
现代物流具有大范围、跨领域、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特点,信息传递也会表现出多边、交叉、同步等特性。《“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物流要素在线化数据化,开发多样化应用场景,实现物流资源线上线下联动。在提质增效的经济新常态下,物流企业的核心服务价值逐渐向为客户企业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响应效率方向发展。技术手段的进步与需求端的变革未来将进一步消除不同作业流程、服务区域、乃至经营机构间的信息壁垒,增加对物流各环节的安全管控与协同作业能力,提高资源的运用效率,带动物流产业链整体向平台化、一体化、数字化、自动化乃至智慧化的方向发展。